首页 > 题库 > 职业考证 > 教师资格 > 中学教师资格证 > 初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 案例题
案例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君子之行,静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①选自《诸葛亮集》卷一(中华书局2009年版)。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②[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③[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④[以]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⑤[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⑥[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⑦[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⑧[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⑨[广]增长。⑩[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⑪[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⑫[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⑬[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⑭[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⑮[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⑯[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⑰[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⑱[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⑲[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问题:
【问题1】从“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或“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角度,写出你对《诫子书》教学的认识,不少于200 字。(20 分)

【问题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问题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25分)


参考答案: 查看答案 查看解析 下载APP畅快刷题

相关知识点试题

相关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