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本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伶官传序》《祭十二郎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单元说明
本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本单元所选课文,风格各不相同,但从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看,都是前后贯通的,体现了文学名篇艺术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2)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3)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本文到第三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而后面两段突破了议论文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那么,后面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六国论》的创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特殊语法现象;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理清文章思路。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涵养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确立依据:
①课标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同时,应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②教材内容。本单元主题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借古论今,揭示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影射当时对外政策的软弱,表达了作者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侮的思想,以及深切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③学生情况。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言议论文有所了解,对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对于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学习。
因此,设立上述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和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与抒情性,了解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片段:
(一)结合历史,导入课题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战国征战的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播放结束之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看了老师播放的视频,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视听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一点评,适时总结,并借此引出本课课题。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分享预习内容,了解作者苏洵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2.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的内容,标注文中遇到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1.阅读全文,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问互答,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句话是最关键的,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2.试着阐述作者是如何围绕“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并总结:作者从“赂秦力亏”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角度进行论证,详细列举了韩、赵、魏赂秦“割城”的后果,以及齐、燕、赵不赂秦却“智力孤危、战败而亡”的结果。以此深入体会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的逻辑性。
3.作者在文中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通过小组讨论,体会文章前三段中作者抒发的情感,明确作者“恶秦而亲六国”的态度,并结合北宋的现实,体会作者蕴藏其中的强烈的感情力量。
4.回顾原文,教师课件展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学生结合课文,分享对于这一特点的认识,并掌握这一鉴赏方法。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拓展延伸
补充背景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与文本。
2.小结作业
①教师提问: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学生发言,教师进行总结。
②学生布置课下作业,收集战国七雄的故事。
(3)一、活动主题:突破“总一分一总”议论格式
二、活动形式:小组讨论
三、活动过程:
步骤一:组织学生自主朗读《六国论》,朗读过程中思考问题:第三段末尾,论点已阐述清楚,那么后面两段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朗读并思考。
步骤二:自主朗读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间为十分钟。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对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分歧和困难,加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讨论完成之后,请各组派代表交流答案,师生共同探讨总结,可以得出:文章本意不在于研究六国历史,而在于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
步骤三:讨论完成后,给学生补充《战国策》《史记》相关资料,一起探讨。完成之后,思考补充材料,结合活动主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全班交流。
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活动,明确了文章本意不在于研究六国历史,而在于借古论今,指出宋朝国策之非,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六国论》突破“总一分一总”议论格式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