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do people read negative Internet comments and do other things that will obviously be painful? Because humans have an inherent need to _1_ uncertainty, according to a recent study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e new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 need to know is strong that people will _2_ to satisfy their curiosity even when it is clear the answer will _3_.
In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behavioral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the Wisconsin school of Business tested students’ willingness to _4_ themselves to unpleasant stimuli in an effort to satisfy curiosity. For one _5_, each participant was shown a pile of pens that the researcher claimed were from a previous experiment. The twist? Half of the pens would _6_ an electric shock when clicked.
Twenty-seven students were told with pens were electrified; another twenty-seven were told only that some were electrified. _7_ left alone in the room. The students who did not know which ones would shock them clicked more pens and incurred more shocks than the students who knew that would _8_. Subsequent experiments reproduced this effect with other stimuli, _9_ the sound of fingernails on a chalkboard and photographs of disgusting insects.
The drive to _10_ is deeply rooted in humans, much the same as the basic drives for _11_ or shelter, says Christopher Hse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uriosity is often considered a good instinct—it can _12_ new scientific advances, for instance—but sometimes such _13_ can backfire. The insight that curiosity can drive you to do 14 things is a profound one.
Unhealthycuriosity is possible to _15_, however. In a final experiment, participants who were encouraged to _16_ how they would feel after viewing an unpleasant picture were less likely to _17_ to see such an image.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magining the _18_ of following through on one’s curiosity ahead of time can help determine _19_ it is worth the endeavor. “Thinking about long-term _20_ is key to reducing th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of curiosity,” Hsee says. In other words, don’t read online comments.
问题1选项
A.resolve
B.protect
C.discuss
D.ignore
问题2选项
A.refuse
B.wait
C.seek
D.regret
问题3选项
A.rise
B.last
C.mislead
D.hurt
问题4选项
A.alert
B.tie
C.expose
D.treat
问题5选项
A.message
B.trial
C.review
D.concept
问题6选项
A.remove
B.weaken
C.deliver
D.interrupt
问题7选项
A.Unless
B.If
C.Though
D.When
问题8选项
A.happen
B.continue
C.disappear
D.change
问题9选项
A.rather than
B.such as
C.regardless of
D.owing to
问题10选项
A.disagree
B.forgive
C.forget
D.discover
问题11选项
A.pay
B.marriage
C.food
D.schooling
问题12选项
A.begin with
B.rest on
C.learn from
D.lead to
问题13选项
A.withdrawal
B.inquiry
C.persistence
D.diligence
问题14选项
A.self-destructive
B.self-reliant
C.self-evident
D.self-deceptive
问题15选项
A.resist
B.define
C.replace
D.trace
问题16选项
A.predict
B.overlook
C.design
D.conceal
问题17选项
A.remember
B.choose
C.promise
D.pretend
问题18选项
A.relief
B.plan
C.outcome
D.duty
问题19选项
A.whether
B.why
C.where
D.how
问题20选项
A.limitations
B.investments
C.strategies
D.consequences
第1题:A
第2题:C
第3题:D
第4题:C
第5题:B
第6题:C
第7题:D
第8题:A
第9题:B
第10题:D
第11题:C
第12题:D
第13题:B
第14题:A
第15题:A
第16题:A
第17题:B
第18题:C
第19题:A
第20题:D
第1题:
【选项释义】
A. resolve 解决,做出决议 B. protect 保护
C. discuss 讨论 D. ignore 忽视,忽略
【答案】A
【考查点】动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上文提出疑问“为什么人们会读互联网上的负面评论,做些明显会让人痛苦的事情呢?”,下文就给出了答案“因为人们都有……不确定性的内在需求”。结合动宾搭配,解决不确定性搭配符合语境,选项A正确。
【干扰项排除】
B、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因为人们都有解决不确定性的内在需求。
第2题:
【选项释义】
A. refuse 拒绝,回绝 B. wait 等待,期望
C. seek 寻找,寻求 D. regret 懊悔,惋惜
【答案】C
【考查点】动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这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也会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选项C seek to表示“寻求,力求做”符合语境。这里说“人们也会力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干扰项排除】
A、B、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这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人们也会力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第3题:
【选项释义】
A. rise 增加,升起 B. last 持续,持久
C. mislead 误导 D. hurt 伤害,受伤
【答案】D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关联上文出现的“painful痛苦的”,“uncertainty不确定性”,而且下文也提到了“unpleasant stimuli不愉快的刺激物”,可知该空格也要填消极词,选项D符合。
【干扰项排除】
A、B、C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这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即使答案明显让人受伤,人们也会力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第4题:
【选项释义】
A. alert 警报,警示 B. tie 领带,领结
C. expose 揭露,曝光 D. treat 款待,招待
【答案】C
【考查点】固定搭配。
【解题思路】expose sb. to为固定搭配,意思是“使某人暴露在……下”,这里是说“把自己暴露在不愉快的刺激中以努力满足好奇心”,选项C正确。
【干扰项排除】
A、B、D选项不符合固定搭配。
【句意】把自己暴露在不愉快的刺激中以努力满足好奇心。
第5题:
【选项释义】
A. message 消息 B. trial 试验,试用
C. review 回顾,反思 D. concept 概念,观念
【答案】B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本段首句提到“four experiments”,说明是在做实验,结合空格下文的内容“研究人员向每个参与者展示了一堆笔……”可知,是对实验的步骤进行解释,所以选项B符合语境。
【干扰项排除】
A、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向每个参与者展示了一堆笔,研究人员声称这些笔来自于之前的一次实验。
第6题:
【选项释义】
A. remove 移开,拿开 B. weaken 变弱,削弱
C. deliver 投递,运送 D. interrupt 打断,打扰
【答案】C
【考查点】动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当点击的时候,一半的笔会……电流”。结合动宾搭配,C选项更符合搭配,且也符合上文提到过的“unpleasant stimuli不愉快的刺激”语境。
【干扰项排除】
A、B、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当点击的时候,一半的笔会传递电流。
第7题:
【选项释义】
A. Unless 除非 B. If 如果
C. Though 尽管 D. When 当……时
【答案】D
【考查点】时间状语从句。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被独自留在房间,学生会被电击”,“被独自留在房间”表示一种时间状态,因此此处为时间状语从句,表示“被独自留在房间时,学生会被电击”。因此D选项正确。
【干扰项排除】
A、B、C选项不符合主从句关系。
【句意】被独自留在房间时,学生会被电击……
第8题:
【选项释义】
A. happen 发生,碰巧 B. continue 继续
C. disappear 消失 D. change 改变
【答案】A
【考查点】动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结合关键词“than”可知,句子中存在比较,前一个比较对象是“那些不知道(did not know)哪些笔会电到他们的学生”,因此这里是“知道(knew)会发生什么情况的学生”,A选项符合题意。
【干扰项排除】
B、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学生。
第9题:
【选项释义】
A. rather than 而不是 B. such as 比如,诸如
C. regardless of 不管,不顾 D. owing to 由于,因为
【答案】B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空格前说到“other stimuli其他刺激物”,后面说到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和恶心昆虫的照片,这是列举,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干扰项排除】
A、C、D选项不能关联上下文。
【句意】比如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和恶心昆虫的照片。
第10题:
【选项释义】
A. disagree 不同意 B. forgive 原谅,宽恕
C. forget 忘记 D. discover 发现
【答案】D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结合上文语境,作者一直在说人的好奇心(curiosity),“discover”在此空与上文对应,表示的是“探索的动力”。
【干扰项排除】
A、B、C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扎根于人性中的探索的动力。
第11题:
【选项释义】
A. pay 工资,薪水 B. marriage 结婚
C. food 食物 D. schooling 学校教育,学费
【答案】C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根据关键词“the same as和……一样”可知,the drive to discover和the drives for…以及the drivers for shelter是并列的,属于人类的基本需求。四个选项中,C选项food符合题意
【干扰项排除】
A、B、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探索的动力深深植根于人类,与寻找食物或住所的基本动力大致相同。
第12题:
【选项释义】
A. begin with 开始于…… B. rest on 依靠
C. learn from 学习 D. lead to 导致
【答案】D
【考查点】词组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破折号的内容是对前文“instinct”的解释。说明这种本能能够……新的科学发展,前后文存在因果关系,选项D符合语境。
【干扰项排除】
A、B、C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这种本能能够促进新的科学发展。
第13题:
【选项释义】
A. withdrawal 收回,撤回 B. inquiry 探究
C. persistence 坚持,毅力 D. diligence 勤奋
【答案】B
【考查点】名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空格前出现but,前面都是说这种“drive”的好处,转折后说到“backfire产生反效果”,主体为同一个,即“drive”。因此选项B能与该词对应。
【干扰项排除】
A、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但有时这种探索可能会适得其反。
第14题:
【选项释义】
A. self-destructive 自毁的 B. self-reliant 自力更生的,自持的
C. self-evident 显而易见的 D. self-deceptive 自欺的
【答案】A
【考查点】形容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结合语境“好奇心可以驱使你做……的事”,联系前文可知,这里还是接着前文提到“好奇心不好”的一面继续讲,所以空格处填一个否定意义的词,选项A符合语境。
【干扰项排除】
B、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好奇心可以驱使你做自毁的事。
第15题:
【选项释义】
A. resist 阻挡,抵抗 B. define 下定义,解释
C. replace 取代 D. trace 发现,追踪
【答案】A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上文说到好奇心有时会适得其反,产生负面效果,本句用转折词however指出这些不健康的好奇心有可能……,结合选项,“削弱”好奇心更合理。因此A选项“抵制不健康的好奇心”符合语境。
【干扰项排除】
B、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不健康的好奇心是可以削弱的。
第16题:
【选项释义】
A. predict 预言,预计 B. overlook 忽略,忽视
C. design 设计 D. conceal 隐匿,隐藏
【答案】A
【考查点】动词辨析与语义衔接。
【解题思路】结合空格所在句子的关键词“after之后”,可知“他们的感受”是“预测”出来的,选项A符合语境。
【干扰项排除】
B、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参与者被鼓励预测他们的感受……
第17题:
【选项释义】
A. remember 记起,想起 B. choose 选择
C. promise 承诺,保证 D. pretend 伪装,假装
【答案】B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前文提到抵制不健康的好奇心并非没有可能,而抵制好奇心是指不受好奇心驱使做某事。也就是不再“选择”做某事,B选项符合题意。
【干扰项排除】
A、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被鼓励预测观看不愉快图片后的感受的参与者,不太可能选择观看这样的图片。
第18题:
【选项释义】
A. relief 减轻,缓解 B. plan 计划,规划
C. outcome 结果,效果 D. duty 责任,义务
【答案】C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空格处句子为上文试验的结论,两者是相对应的。而imagining the…正好对应上一句的“predict how they would feel…”,看完图片之后的感受就是“满足好奇心后的结果”,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
【干扰项排除】
A、B、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提前想象一下跟随自己的好奇心的结果……
第19题:
【选项释义】
A. whether 是否 B. why 为什么
C. where 哪里 D. how 如何
【答案】A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语境“结果可以帮助确定……这是值得努力的”,determine“确定;决定”,是取舍性动词,后面常与whether连用,表示“决定是否……”,这里是说“结果帮助确定是否这是值得努力的”。
【干扰项排除】
B、C、D选项不符合语境。
【句意】结果可以帮助决定是否值得去努力。
第20题:
【选项释义】
A. limitations 限制,局限性 B. investments 投资
C. strategies 策略 D. consequences 后果,结果
【答案】D
【考查点】关联上下文。
【解题思路】空格处句子是对上文内容作解释说明,因此与前一句在语义上严格对应。由此可知,可知Thinking about对应上文的imagining,空格处词语则与the outcome相符合。所以D选项consequences符合题意。
【干扰项排除】
A、B、C选项不能关联上下文。
【句意】考虑长期后果是减少好奇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键。
【参考译文】
为什么人们会阅读网络上的负面评论,并做一些显然会让人痛苦的事情?根据《心理科学》最近的一项研究,人类有一种解决不确定性的内在需求。这项新研究表明,人们强烈的求知欲会让他们寻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即使答案很明显会让人受伤。
在一系列实验中,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商学院的行为科学家们测试了学生们为满足好奇心而暴露于不愉快刺激的意愿。在一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向每个参与者展示了一堆笔,研究人员声称这些笔来自于之前的实验。转折是什么?当被点击时,一半的笔会发出电击。
27名学生被告知钢笔是带电的;另外27人只被告知其中一些通电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的时候。那些不知道哪个会电击自己的学生比那些知道会电击自己的学生点击了更多的笔,受到的电击也更多。随后的实验用其他刺激物再现了这种效果,比如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和恶心昆虫的照片。
芝加哥大学的克里斯托弗·赫西说,探索的欲望深深植根于人类,就像对食物和住所的基本欲望一样。好奇心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本能——例如,它可以带来新的科学进步——但有时这种探究会适得其反。好奇心可以驱使你去做自我毁灭的事情,这是一个深刻的见解。
然而,不健康的好奇心是可以抗拒的。在最后一个实验中,那些被鼓励预测自己在看到不愉快的图片后的感受的参与者不太可能选择看这样的图片。这些结果表明,提前想象一个人按照自己的好奇心去做的结果,可以帮助决定是否值得去努力。赫西说:“考虑长期后果是减少好奇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键。”换句话说,不要看网上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