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题。(共12分)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鲁迅
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有一日,他遇到一个聪明人。
“先生!”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你知道的。我所过的简直不是人的生活。吃的是一天未必有一餐,这一餐又不过是高粱皮,连猪狗都不要吃的,尚且只有一小碗……”
“这实在令人同情。”聪明人也惨然说。
“可不是么!”他高兴了。“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皮鞭……”
“唉唉……”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
“先生!我这样是敷衍不下去的。我总得另外想法子。可是什么法子呢?……”
“我想,你总会好起来。”
“是么?但愿如此。可是我对先生诉了冤苦,又得你的同情和慰安,已经舒坦得不少了。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但是,不几日,他又不平起来了,仍然寻人去诉苦。
“先生!”他流着眼泪说,“你知道的。我住的简直比猪窠还不如。主人并不将我当人;他对他的叭儿狗还要好到几万倍……”
“混账!”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那人是一个傻子。
“先生,我住的只是一间破小屋,又湿,又阴,满是臭虫,睡下去就咬得真可以。秽气冲着鼻子,四面又没有一个窗……”
“你不会要你的主人开一个窗的么?”
“这怎么行?……”
“那么,你带我去看去!”
傻子跟奴才到他屋外,动手就砸那泥墙。
“先生!你干什么?”他大惊地说。
“我给你打开一个窗洞来。”
“这不行!主人要骂的!”
“管他呢!”他仍然砸。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
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
听到了喊声,慢慢地最后出来的是主人。
“有强盗要来毁咱们的屋子,我首先叫喊起来,大家一同把他赶走了。”他恭敬而得胜地说。“你不错。”主人这样夸奖他。
这一天就来了许多慰问的人,聪明人也在内。
“先生。这回因为我有功,主人夸奖了我了。你先前说我总会好起来;实在是有先见之明……”他大有希望似的高兴地说。
“可不是么……”聪明人也代为高兴似的回答他。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曰
(选自鲁迅《野草》,有删改)
答:
1、
(1)语言描写。奴才絮絮叨叨的语言体现出他期期艾艾、怨天尤人却又麻木不仁、不思反抗,对于生活现状不满却又不敢进行改变的性格特征;聪明人以“唉唉……”“你总会好起来”“可不是么”寥寥几语坐实了他的伪君子形象;而傻子多以短句为主,反映出他的疾恶如仇但又鲁莽不知工巧的性格。
(2)神态描写。如“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使奴才的一副可怜相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聪明人叹息着,眼圈有些发红,似乎要下泪”,表现了聪明人虚伪、圆滑、假慈悲的特点。
(3)动作描写。如傻子要砸墙开窗,奴才“哭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使奴才表面不满现实而内心却又极力维护这个旧世界的矛盾、懦弱的心理昭然若揭。
2、奴才是一个受尽苦难的,被压迫、被剥削而又毫无觉悟的劳动者形象。他怨天尤人却又麻木不仁,对于生活现状不满却又不敢进行改变。他在主人的残酷剥削压榨下过着猪狗不如的悲惨生活。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寻人诉苦”。他象征着旧社会里受尽压迫却又不思进取、缺乏反抗精神、害怕变革的社会底层人物。
3、这篇散文诗以其简短的篇幅具体完整地为我们描述了旧社会不同的人物形象,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辛辣地讽刺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从而表现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变革的重要性与变革任务的艰巨性。
【考点】本题考查课外篇目阅读-现代文阅读
【希赛点拨】(1)《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作者批判了维护旧社会的“聪明人”,讽喻了对这社会不满而实际又在维护这社会的“奴才”,歌颂了和旧社会作坚决斗争,要毁坏这旧社会的“傻子”。此文短小精悍,明白晓畅,寓意深刻。
(2)这篇散文写了一个寓言似的故事,创造了具有概括性的三个人物,并展示了他们对待由于主子压迫而造成悲苦生活的不同态度。
一是聪明人。聪明人是一个虚伪的慈善家,欺骗人民的、统治者(主人)的帮凶。
二是傻子。他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是一个具有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但又脱离群众的反抗者形象。
三是奴才。这是一个受尽苦难的,被压迫、被剥削而又毫无觉悟的劳动者的形象。
(3)文中创作的三个人物,具有深广的社会意义,深刻地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军阀统治的社会中,聪明人(统治阶级的帮凶)的伪善和阴险,奴才(劳动者)的麻木、卑怯,傻子(反抗者)坚决、果敢的斗争精神及其个人反抗一定要失败的前景。暗示了他一贯主张斗争要“韧战”、“壕堑战”,反对赤膊上阵的战法。全文运用对话,但个性自现,讽刺针砭,溢于言表,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