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比喻、拟人、反复、顶真。
(3)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最后一节连用两个“悄悄”,实写诗人只身而来,悄悄而去的实景,透出了难以割舍的离情,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飘逸、洒脱的翩翩风度,给全诗定下了抒情基调。“轻轻”“悄悄”两组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将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更加隽永,回味无穷。
(4)诗的开头和结尾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了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强化了“再别”的情感色彩,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5)这首诗是诗人出国讲学、再度游览剑桥后所写的著名诗篇,表达了诗人重游故地时的眷恋、珍惜而又略带忧郁的情怀。
【考点】本题考查作品篇目-诗词曲赋单元-《再别康桥》
【解析】
(1)“三美”是由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拍的理论基础。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秾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单独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赋予寻常事物以眩目的美丽,更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诗人有意识地反复使用“悄悄”等词语,情感有了呼应,音律上形成回环。诗人惜别时细腻的情感得以表现,同时也有一种唯美的效果。“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两处沉默,运用了顶真的手法,形成首尾联珠的效果。由夏虫的沉默扩展到整个康桥的沉默,这种蝉联让人有无边的遐思。最为沉默的就是惜别的诗人自己。
(3)以“轻轻的”起笔,它的意思是指个人的倏忽而过,表达了诗人的依恋的感情。连用三个“轻轻”,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连用两个“悄悄”,正见出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节奏轻缓、徐舒。“轻轻”“悄悄”两组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将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更加隽永,回味无穷。
(4)首尾呼应的作用是强调主题,加深印象,引起共鸣。《再别康桥》首尾呼应回环的写法是为了强化“再别”的情感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5)《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勃发了诗兴,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