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态度、理想、信仰和价值观。 (1)童年中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点 ① 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以下五个等级构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童年中期儿童最重要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与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会性需要开始出现,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希望获得父母、老师的赞赏。 ② 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童年中期儿童的动机逐渐从外部动机主导向内部动机主导转变,在学习过程中,儿童的学习动机从获得父母、老师的赞赏向自己渴望知识与技能转变。 ③ 价值观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价值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童年中期的儿童开始受到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的影响。
(2)对教育的启示 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人的活动中,占优势的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个性的所有心理活动,制约着人的个性心理的发展。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儿童的个性倾向性正在向两极分化,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有必要加强个性倾向性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 根据培养目标,提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或者有针对性地排除某些不利的因素和条件,促使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② 在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形成过程中,如果某种个性倾向性先被他们所接受,它往往会阻碍他们接受与之相反的个性倾向性,从而对学生整个个性倾向性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③ 儿童心中都珍藏着美好的心愿,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长处,都可能有良好的个性倾向性,必须把他们安排在有利条件下,使他们的个性倾向性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④ 有些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不良的,是向不良方向发展的。最早的时候是不明显,不容易觉察的。我们要善于捕捉苗头,机智果断的采取措施,把个性的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