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中国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 ① 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游戏作为儿童获得和表达其社会交往能力的情境,为儿童提供了社会性发展的机会,可以帮助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倾向,学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而这是儿童同情心、合作能力等社会能力发展的基础。 ② 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简单的翻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像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③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既可以体验到开放、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又可以发展适应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
(2)随着儿童身心的发展,游戏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尽管不同年龄的儿童可以玩同一主题的游戏,但其内容、组织形式、时间长短以及参加成员的多少等都反映了不同的年龄特征。 ① 游戏的内容反映了幼儿对现实生活的模拟能力和想象能力。从游戏的主题看,由幼儿熟悉的家庭、幼儿园日常生活逐渐扩大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由反映人们运用物体的外部活动发展到反映人们在活动中的相互联系以至人们的内心情感和道德品质,由简单、自由到较复杂、有特定内容。 ② 从游戏的情节看,由零星、片断到较系统、丰富且有一定的创造性。 ③ 游戏的形式反映了幼儿认知水平的发展。一般是从模仿性游戏发展到角色游戏、表演游戏,进而到有规则的游戏。幼儿从不会事先分配角色到能自行分配角色,甚至能带别人玩,组织能力也得到发展。 此外,儿童游戏的时间也随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一般由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延长到40~50分钟,甚至更长。游戏的集体性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从独自一人的游戏发展为合作游戏。 总之,儿童在游戏的内容、形式和时间上的变化都反映了其认知发展趋势的连续性与阶段性,以及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年龄儿童游戏的特点,以便给儿童的游戏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