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领导权变理论就是研究被领导者的特征、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如何影响领导行为的有效性的理论。这里介绍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 (1)领导行为的连续体理论 坦南鲍姆和沃伦·施密特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他们认为,经理们在决定何种行为(领导作风)最适合处理某一问题时常常产生困难。他们不知道是应该自己作出决定还是授权给下属作决策。为了使人们从决策的角度深刻认识领导作风的意义,他们提出了连续体模型: ① 一切由领导者向下属公布; ② 领导者说服下属推行决策; ③ 领导者提出设想并征求下属的意见; ④ 领导者提出可修改的计划; ⑤ 领导者向下征询意见再做决定; ⑥ 领导者界定问题范围集体决策; ⑦ 下属在规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
(2)菲德勒模式 1967年,美国管理学家菲德勒系统地阐述了权变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群体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风格和领导方法对组织与环境的适合度。如何寻求最佳的领导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更现实、更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领导的才能。 ① 三个主要情境变量因素 菲德勒认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以下三个情境因素: a.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即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 b. 任务的结构:是指任务的明确度和下属对这些任务的负责程度。 c. 职位权力:这是指与领导者职位相关的正式职权以及各方面的支持程度。 菲德勒指出,如果以上三个条件都具备,是最有利的条件;如果都不具备,那就是最不利的条件。 ② 菲德勒认为领导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关系导向,另一类是工作导向,任务导向型是指偏重任务行为的领导风格,关系导向型是指偏重人际关系的领导风格。 ③ 假如将上述每一变量分成两种情况:上下关系好与差,工作任务明确与不明确,地位权力强与弱,则可组合为 8 种领导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群体情况极有利或极不利的情况下,任务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形态;在群体情况一般的情况下,关系导向型是有效的领导学形态。
(3)赫塞-布兰查德情境领导理论 由赫塞和布兰查德提出的情境领导理论是一种领导风格要因下属情况而异的权变理论。赫塞和布兰查德认为,适当的领导风格或行为依赖于领导的下属的“成熟度”,即个体对自己的直接行为负责的能力和意图。它包括两项因素:工作成熟度与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的个体拥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完成他们的工作任务而不需要他人的指导,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和技能;心理成熟度高的个体不需要太多的外部鼓励,他们靠内在的动机激励,指一个人做某事的意愿和动机。 ① 领导风格 情境领导理论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任务行为和关系行为。赫塞和布兰查德将两个维度进行高和低的划分,从而组合成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 a. 指示型(高任务-低关系):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应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 b. 推销型(高任务-高关系):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的行为与支持性的行为。 c. 参与型(低任务-高关系):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支持和帮助。 d. 授权型(低任务-低关系):领导者可放手让下属独立开展工作。 ② 下属成熟度 赫塞和布兰查德将下属的成熟度分为四个阶段: a. M1阶段:下属缺乏完成工作的能力和意愿,也缺乏完成工作的信心。 b. M2阶段:下属缺乏能力,但愿意从事必要的工作任务,具有工作的积极性。 c. M3阶段:下属有能力却不愿意从事领导希望他们做的工作。 d. M4阶段:下属有能力又愿意干他们做的工作。 ③ 情境领导模型 赫塞和布兰查德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及下属的成熟度结合起来考虑,构建了情境领导模型。当下属对工作的成熟度从低到高发展,领导者需要从高任务导向的行为逐步向低任务导向行为转变;同时,关系导向行为从低的起点逐渐升高,然后下降,表明了领导风格应随着下属成熟度的情况发生变化。在M1阶段,下属因工作生疏要加强指导;在M2阶段,领导者需要采取高任务-高关系行为,弥补下属完成工作能力的欠缺;在M3阶段,领导者运营低任务-高关系领导方法,引导下属完成工作;在M4阶段,领导者可放手下属开展工作。
(4)通路-目标模式 通路-目标模式又称为目标导向模式,是由伊凡斯提出的,并由其同事豪斯补充和发展而成。通路-目标模式的基本点是要求领导者:阐明对下属工作任务的要求;帮助下属排除现实目标的障碍,使之顺利达到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予下属多种需要满足和成长发展的机会。这一模式认为领导者的效率取决于他激励下属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得到满足的能力。 ① 豪斯认为有四种领导方式可供领导者在不同环境下进行选择: a. 指令型:领导者发布指示,明确告诉下属做什么,怎么做。决策完全由领导作出,下属不参与; b. 支持型:领导者很友善,平等待人,关心下属,但是不太注意通过工作使人满意; c. 参与型:领导者在作决策时应注意征求下属的意见,认真考虑和接受下属的建议; d. 成就型:领导者向下属提出挑战性的目标,希望下属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并相信他们能达到目标,而且不断制订新的目标,使下属经常处于被激励的状态。 ② 领导者究竟要选择哪种领导方式要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下级的个性特点、环境因素。
(5)情境领导理论 领导情境理论,又叫生命周期理论,是由赫斯和布朗夏尔提出。赫斯和布朗夏尔认为,下属成熟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工作成熟度和心理成熟度。工作成熟度表现出来的与任务有关的能力、技巧和知识。心理成熟度与信心、自愿和动力方面的感觉有关。根据领导情境理论,下属成熟水平决定着有效的领导行为。通过对管理方格加以修改,赫斯和布朗夏尔提出了分别适合四种下属成熟水平的任务和关系倾向。 ① 指导型领导 即高任务、低关系的领导风格,适合在不成熟下属R1(下属缺乏技能、却不愿意或没信心)中使用。 ② 支持型领导 即高任务、高关系的领导风格,适合在中等成熟下属R2(下属缺乏技能、但心甘情愿或有信心)中使用。 ③ 参与型领导 即低任务、高关系的领导风格,适合在中等成熟下属R3(下属有技能、但又不愿意或没信心)中使用。 ④ 授权型领导 即低任务、低关系的领导风格,适合在高成熟下属R4(下属既有技能又心甘情愿或有信心)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