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不会冲击人类精神世界吗
原文通过一系列论证,试图说明“物质生活不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是该论证在推理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现分析如下:
首先,唯物主义是解释哲学中的物质精神问题,难以必然推出人类生活中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关系。哲学中的物质和人类生活中的物质不是同一概念,前者指一切客观存在,相对抽象。后者物质为具体概念能够被创造被消灭。把适用范围不同的原理套用在一起,其结论是站不住脚的。
其次,文中由“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
”不必然推出
“
物质
丰富只会充
实精神世界
”。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物质与精神未必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有可能物质的丰富对于人类来说更有吸引力,获得丰富物质
的人们其精神世界未必会得到
充实,也可能沉醉与物质世界,反而使精神世界空虚。
再次,材料中由后物质主义的观点推出“物质生活的丰富不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其论证有以偏概全之嫌。后物质主义的观点只是众多学派中某个学派的某一观点,这种观点难以说明普遍社会问题,其观点需要进步得到检验。
最后,文中还以“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作为论据,来论证人们秉持“物质生活丰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的观点,这样的推理是有失偏颇的。姑且不论这些抽样的大学生在大学生中是否具有代表性,就算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校大学生也仅仅只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所有的人群都会持有相同的观点,此处显然存在以偏概全的缺陷。
综上所述,原文在概念的一致性上以及通过论据进行推导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缺陷,因此想要得出原文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推理和论证。
材料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混淆核心概念,哲学上的“物质”与物质生活的“物质”不是同一个概念。
2.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精神是物质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也有可能造成精神世界只有“物质主义”,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丰富。
3.后物质主义只是国外某个学派所提出的观点,这种观点能否普遍地说明社会问题,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学术界的认同。
4.是否追求社会公平及个人尊严,还受到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物质生活丰富的人,往往会更注重精神生活,这并不能用来否定一些人只沉溺于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追求的事实。
5.文中的社会调查是否具有代表性,可以质疑;而且理论是否正确不取决于支持某个观点人数的多少。而调查样本的数量是否足够,文章也没有加以说明。因此,这一论据缺乏有效性。
6.“物质丰富”和“物质主义潮流”概念不同,前者属于物质层面,而后者属于精神层面。“物质生活的丰富”即使不会“冲击人类的精神世界”,也不能用来否定“物质主义潮流将极大地冲击人类社会固有的价值观念”这一命题。
考生在分析中指出论证存在的逻辑错误或漏洞,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