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复习资料二

自考 责任编辑:訚星楚 2021-09-18

摘要:距离2021年10月自考还剩一个月,许多自考生正在紧张备考中。为了辅助各位考生学习,希赛网自考频道为各位考生整理了2021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复习资料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考课程的试卷遵循一个原则,以自考教材大纲为主,参考辅导资料为辅。但教材知识点众多,考生复习起来难免吃力,而自考复习资料一般把知识点已经总结好,学习起来也更方便快捷,下文是希赛网自考频道整理的2021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复习资料二,供各位考生参考。

2021年10月自考00468德育原理复习资料二

一、 教育的道德性质

1、 “教育”是个评价---规范词(道德语词)

A、 教育与其他类似词的区别

教育与学习有关。教育依赖于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成功的教育。但成功的学习可以不依赖于教育而独立存在,人们不会把独立的学习活动称作“教育”。

生活事件对人不无影响,但是,一种影响若非有意施加,人们虽然可能会说它“具有教育意义”,却不会认为它是“教育”或“教育活动”。

哺乳、饮食、治病、护理、体操、运动竞技等,都是对人有意施加的影响,但人们并不称之为“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指的是精神影响,纯粹的身体影响不是“教育”。

即便对人有意施加的精神影响,也未必是“教育”。例如,教人偷窃,包含知识和技能的授受,对人的精神无疑会产生影响。人们却不会因此称这种“教”为“教育”,而称之为“教唆”。包藏恶意、产生有害影响的教,谓之“教唆”。有善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包含有价值的内容、产生有益影响的教,谓之“教育”。可见,“教”是一个中性词或描述词,“教育”和“教唆”是评价词或规范词。

包含道德的目的和有价值的内容的精神影响,也未必是“教育”。使人退步固然不是教育,使人既不退步又不进步(如管理)也不是教育,使退步者恢复常态(如改造)依然不是教育,唯有使人进步才可能是教育。“教育”指的是使人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积极的精神影响。

有意施加的积极的精神影响,也未必都叫做“教育”。催眠不是教育,因为被催眠者是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暗示或影响的,而教育不仅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为目的,在方式方法上也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利诱或诱导并非出于受诱者的自觉自愿,因而不能称作“教育”。同样的道理,威胁和恐吓不是“教育”,建立条件反射和训练也不是“教育”。堪称“教育”的影响或活动,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程序合乎道德,至少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因灌输和说教被认为是不道德的,所以也不是教育。

(也就说教育必须是双方的、有意的、精神方面的、主观上善的、客观上有促进作用的、尊重主体性的、手段与方法符合道德的,这种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可以说是一种理想中教育)

B、 “教育”一词的含义与用法

综上所述,人们脱口而出的“教育”,通常是指一个人或一群人以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善意地对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施加的积极的心理影响。因而“教育”与“道德”在日常语言中存在必然的联系,“教育”不仅是一个带有肯定性质的评价词,而且是一个规范词。

理论陈述者时常也规范性地使用“教育”一词,表达自已的教育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理论陈述中的“教育”,和日常语言中的“教育”一样,具有应然的含义,所指的是“应然的教育”。

作为理论研究者目光往往不限于自认为是“教育”的事态或思想,他还关注别人视为“教育”的事态和思想。尽管他本人认为其中的不少事态或思想称不上是“教育”,出于研究的需要,他还是把它们当作“教育”加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一词的用法是描述性的,所指的是“实然的教育”。

“教育”一词在理论陈述中的用法更加复杂。首先,“教育”既可用于指称“教育事态”,也可用以表达“教育思想”;第二,“教育”既可用以表达“教育概念”(唯一的),也可用以表达“教育观念”(多元的)。第三,“教育”一词既有规范性用法,又有描述性用法,还有规定性用法(为特殊的研究和陈述所需要)。

2、 教育概念是道德概念

“教育’作为一肯定性评价词和规范词具有道德的含义,指称的是通过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影响学生的活动。所以,它表达的是一个道德概念。在教育问题上,人们之所以能够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因为人们遵循“教育”一词基本的用法规则,在形式上拥有共同的“教育概念”。之所以又有意见分歧,是因为在实质上各自对教育持有不同道德观念或价值观念。

3、 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

道德实践不是教育活动的一个环节或侧面,道德因素大量地渗透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之中,教育实践与道德实践有着天然的联系,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

(新观点,有点难于理解,可以说教育具有道德意义,但不能因此就说教育概念就是道德概念,而教育实践属于道德实践吧?因为教育的内容中有太多的东西与道德没有直接关系,如万有引力与道德有关吗?)

二、 教育与道德

1、 教育与道德的必然联系

2、 教育的道德标准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把“教育”的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认知标准,另一类是道德标准。道德标准包括: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产生有益的影响;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三者分别属于教育目的、内容、方式的道德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可以把德育、课程和教学,分别归入教育目的范畴、教育内容范畴和教育方式范畴。就是说,德育代表的是教育的道德目的。

三、 德育地位的历史演变

在教育的历史演进中,德育的地位不断下降。但是,恰恰从德育地位的变化中,可以透视出德育概念的内涵。

1、 从“教育的唯一目的”到“教盲的最高目的”

古代教育以伦理为本,以道德为唯一目的,因此,古代教育实质就是德育。随着近代教育逐渐分化成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甚至更多的方面,德育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但被认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2、 从“教育的最高目的”到“教育的普通目的”

3、 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工作”

“德育工作即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工作即德育工作”观念的确立,使德育的属性和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先,“德育”、“智育”、“体育”等,同属“教育目的”范畴,而今它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替身,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工作”、“辅助性服务工作”相提并论,属于“教育工作”范畴。德育不再是学校一切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或归宿,而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项工作。在“教育工作”的概念框架下,即使强调德育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也依然贬低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四、 从作为教育工作的德育回到作为教育目的的德育

1、 走出“德育工作说”的误区

体育早就被“工作化”了,在德育被公开“工作化”(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智育也被暗中“工作化”(等同于教学工作)。看来,教育目的有被全面“工作化”的趋势。这种把德育、智育、体育的划分当作学校分工依据的做法,理论上是个误区。它不断地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德育“工作化”,也把实践引入了误区。它错把德育设置成学校的一项专职工作,井配备与之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实际上却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使各级各类学校越加强德育,越难以有效地实施德育。因为,把“德育”当作一项工作,进而把它与“教学工作”和所谓的“体育工作”相提并论,事实上在暗示学校存在“非德育工作”,暗示“教学工作”和所谓的“体育工作”属于 “非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与“教学工作者”、“体育工作者”的分工,实际上默认学校工作人员中存在“非德育工作者”,默认“教学工作人员”与“体育工作者”属于“非德育工作者”。专职“德育工作者”之外的学校工作者往往就理所当然地忽视德育,甚至理所当然地把德育看成是“本职”工作之外的负担。

2、 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

当务之急,是淡化德育的“工作意识”,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在“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的概念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学校德育的机制。

需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了,希赛网还为各位考生提供【希赛自考题库】【希赛自考真题下载】【自考题库app下载】三大刷题工具,有需要的考生也可点击查看。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自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距离2024 自考考试

还有
  • 0
  • 1
  • 5
自考报名

每年3月、8月

领准考证

考前7天

考试信息

每年4月、10月

成绩查询

考后45天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3年

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厂商认证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