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帮助考生充分了解初级会计师考试初级会计实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复习效率和应试能力,小编特整理了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章节难点归纳:第二章,仅供参考。
初级会计职称《初级会计实务》章节难点归纳:第二章
第二章资产
1.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中包含的应收未收现金股利为什么不能计入应收股利?
这里是 2018 年教材的新变化,购买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价款中包含的应收未收的现金股利,应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成本中,而不是作为应收项目核算,这一点和 2017 年教材有明显不同,学习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下。
2.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划分?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等。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属于现金(定期存款)。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三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等。权益性投资变现的金额通常不确定,因而不属于现金等价物。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现金等价物的范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库存现金、银行本票和三个月内到期的国债属于现金和现金等价物;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均属于应收票据,不属于现金等价物。
3.账面价值、账面净值、账面余额的区别?
对固定资产来讲:
账面余额=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固定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
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价-计提的累计折旧-计提的减值准备对于无形资产来讲:
账面余额=无形资产的账面原价
账面净值=无形资产原价-计提的累计摊销
账面价值=无形资产的原价-计提的累计摊销-计提的减值准备
4.什么时候会影响应收账款余额不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什么时候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不影响账面余额呢?还有什么时候又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又影响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呢?
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坏账准备
①、计提坏账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坏账准备
坏账准备增加,影响账面价值,但不影响账面余额;
②、冲回多计提的坏账准备,
借:坏账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坏账准备减少,影响账面价值,但不影响账面余额;
③、实际发生坏账,
借:坏账准备
贷: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余额减少,坏账准备减少,并且减少的金额相同,账面价值不变;(结合公式“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应收账款的账面余额-坏账准备”)
④、发生坏账又收回,
借:应收账款
贷:坏账准备
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账款
第一笔分录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坏账准备增加,增加的金额相同,不影响账面价值;第二笔分录收回应收账款,应收账款余额减少,但两笔分录一借一贷,导致应收账款余额不变。
5.委托加工物资,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该记入什么科目?
这个问题要区分不同的情况:
如果是委托加工收回后继续加工,那么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要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不计入成本;
如果是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那么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就要记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中。
6.移动加权平均法与月末加权平均法的区别?
移动加权平均法与月末加权平均法计算原理相同,但还是有区别的,每次存货发生变动时,都要计算一次存货成本,这是移动平均法计算存货成本即移动加权平均数,而月末加权平均法计算成本即月末加权平均数,是月末计算一次存货的成本。平时存货进出时,只计算数量,不计算金额。一、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也叫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加月初存货成本的和,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成本和库存成本的方法。计算公式如下:加权平均单价=(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本月收入全部存货成本+月初存货成本)
本月发出存货成本=本月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月末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移动平均法亦称移动加权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存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移动平均法与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加权平均法一个月计算一次单位成本,而移动平均法每收进一次存货,就计算一次单位成本。计算公式如下:
移动平均单价=(本次进货的成本+原有库存的成本)/(本次进货数量+原有存货数量)
本批发出存货成本=本批发出存货数量 x 存货当前移动平均单价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存货计算方法,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自行决定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或者是月末加权平均法来计算存货的成本。
7.解析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率
原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其本质上还是实际成本,只是将实际成本分为计划成本和材料成本差异。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处理顺序:
①采购时,按实际成本记入“材料采购”科目借方;
②验收入库时,按计划成本记入“原材料”科目的借方,实际成本记入“材料采购”科目贷方,差额形成“材料成本差异”;
③平时发出材料时,一律用计划成本;
④期末,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差异额。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期末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材料的计划成本×(1+材料成本差异率),节约差为“-”表示。
【提示1】如果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各期之间是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分摊本期的材料成本差异。年度终了,应对材料成本差异率进行核实调整。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提示 2】节约差异为负号,超支差异为正号。
8.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替换原固定资产某部分的账面价值和账面原值的区别
企业发生的某些固定资产后续支出可能涉及到替换原固定资产的某组成部分,当发生的后续支出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时,应将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同时将被替换部分的账面价值扣除。这样可以避免将替换部分的成本和被替换部分的成本同时计入固定资产成本,导致固定资产成本高估。
此类题目中常常出现已知条件为“被替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被替换固定资产账面原值”,这两种已知条件的含义是不一样的,被替换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是包含被替换部分资产的已计提的折旧的,所以如果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为“被替换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时可以直接进行计算,如果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为“被替换固定资产账面原值”时,还应该减去被替换部分已经计提的对应的折旧金额。
9.出售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与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对不题中要求计算的不同的投资收益与对利润的影响应该区分情况选择公式进行计算,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不同情况下对投资收益及损益的影响:
1)计算整个持有期间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将从购入到出售整个期间的所有投资收益发生额加总即可(借方为“-”,贷方为“+”)。
2)计算整个持有期间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交易费用(负数)+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持有期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出售时价款(扣除增值税因素)与账面价值之间差额确认的投资收益。
3)计算处置时点的投资收益:出售时收到的价款(扣除增值税因素)-初始入账金额。
4)计算处置时点对当期利润的影响=出售时收到的价款(扣除增值税因素)-出售时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
10.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如何理解?
运输途中发生的合理损耗是应该计入到成本当中的,所以合理损耗是不影响总成本的,按照实际数量入库,只影响单位成本。
(因为这种损耗是合理的,而不是意外。或者你可以理解为经常性的,而非偶发性的)举列:我用 10 块钱买了 10 颗糖放在口袋里了。回家的路上掉了 1 颗,只剩下九颗了。做以下会计分录:
①.买糖时,我花了 10 元。发生经济业务时的付出为10元,不会因为我掉了一颗而变成9元
借:原材料等 10 元
贷:库存现金 10 元
②.回家计算每颗糖的单位成本,因为只剩下9颗了,那么分摊下来,单位成本为1.11元。
单位成本=10/(10-1)=1.11(元)
11.固定资产在年中投入使用,下一年的折旧如何计算?会计年度和折旧年度怎么区分?
比如一项资产2017年3月投入使用,4月开始计提折旧,那么第一个会计年度: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第一个折旧年度:2017年4月1日—2018 年3月31日
第二个会计年度: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
第二个折旧年度:2018年4月1日—2019年3月31日
如果题目要求计算 2018 年的折旧额,那么就需要分段进行计算:
2018 年应计提的折旧额=第一个折旧年度的3个月+第二个折旧年度的9个月,一般题目中问的是某年的折旧额,指的是某年1月1日——某年12月31日的折旧额。
初级会计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