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通信工程师考试在线辅导招生点击通信工程师专业培训面授班招生点击阅读2013年通信工程师考试大纲点击了解2013年通信工程师考试指定教材通信工程师报名及通信工程师成绩查询专题2012年全国初级中级通信工程师考试成绩查询4.1.4交换技术比较1.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ATM交换的比较交换系统的功能可以用两种
4.1.4 交换技术比较
1.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和ATM交换的比较
交换系统的功能可以用两种说法来描述。一种说法是,交换系统的功能是在入端和出端之间建立连接。按这种说法,可以把交换系统想像成一堆开关,当需要把一个入端和一>出端连接起来的时候就搬动开关。另一种说法是,交换系统的功能是把入端的信息分发到出端上。按这种说法,可以把交换系统想象成一个大的信息转运站,它接收入端上的信息,然后分门别类地分发到各个出端上。
以电路连接为目的的交换方式是电路交换方式。因此电路交换的动作就是在通信时建立电路,通信完毕断开电路。至于通信过程中双方是否在相互传送信息,传送了什么信息,都与交换系统无关。
在计算机通信中,人机交互(从键盘输入,显示器输出)时间长,空闲时间可高达90%以上,如果仍然采用电路交换是不能容忍的。人们认为在数据交换领域,应使用分组交换方式。
分组交换方式不是以电路连接为目的,而是以信息分发为目的的。因此信息传送给交换机时要先经过一番加工处理,如分段、封装、检错和纠错、流晕控制、反馈重发等,然后根据分组头中的地址域和控制域,把一个个分组分发到各个出端上。
可以这样说,电路交换是一种“粗放”的和“宏观”的交换方式,它只管电路而不管在电路上传送的信息。相比之下,分组交换比较“精微”和“细致”,它对传送的信息进行管理。
ATM交换是一种改进的快速分组交换技术。它对信息的管理不像分组交换那样“精微”和“细致”.因为连接ATM交换机的是光纤传输线,其传输错误微乎其微,因此ATM网络中取消了逐段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ATM交换节点的控制自然也简化了。为了满足实时业务的要求,ATM也使用了一些电路交换中的方法。所以,ATM交换不仅仅是简化控制,而是结合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优点,产生的一种新的交换技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电路交换只闭合网络开关,不处理信息,时延小,最适合实时业务,典型应用是语音;分组交换处理每一个信息,差错小,最适合数据业务;ATM交换用于B-ISDN,适合现有和未来的所有业务。
2.OSI与节点交换技术
OSI分层模型将一个物理实体完成的功能分成多个逻辑功能层,每一层具有不同的功能,多层功能的组合可完成整体功能。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将交换节点复杂而庞大的设计问题简化为一些“单层”设计问题。OSI与各种交换技术之间的关系概述如下。
电路交换完成的功能相当于OSI模型的第1层,即在物理层交换,无需使用协议。
使用X.25协议的传统分组交换完成OSI模型的低3层功能,即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分组)层的功能。数据链路层采用完全的差错控制(包括对传送信息的帧定位、差错检验、差错恢复),交换在第3层实现。由于其节点处理复杂,转发信息速率最低。
帧交换完成OSI模型的低2层,即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并对数据链路层进行简化,只完成数据链路层的核心功能(对传送信息的帧定位和差错检验),交换在第2层实现。其节点复杂度比X.25低,转发速率高于X.25网。
ATM协议完成相当于OSI模型的低2层功能,网络中的交换节点不再支持对用户信息的任何差错控制,交换在第2层实现。其节点复杂度最低,允许转发速率较高。
局域网交换也使用OSI模型的低2层,但它的数据链路层比较复杂,交换在第2层实现。
传统路由器使用OSI模型的低3层协议,交换在第3层实现。
返回目录:通信工程师综合能力考试现代通信技术
编辑推荐通信工程师考前试题练习:
通信工程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