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①国际信令点编码ITU-T在Q.708建议中规定了国际信令点的编码采用Mbit,即DPC和OPC均为14bit,编码容为2m=16384。每一个编码分三级,如图8-31所示。图8-31中,3bit的NML为大区识别,是第一级,用于识别世界大区;8bit的K-D为区域网识别,是第二级,用于区分每个世界编号大区内的区域网,这两级均为ITU-T分配,如我国被分配在4-120,即
①国际信令点编码
ITU-T在Q.708建议中规定了国际信令点的编码采用Mbit,即DPC和OPC均为14bit,编码容为2m=16384。每一个编码分三级,如图8-31所示。
图8-31中,3bit的NML为大区识别,是第一级,用于识别世界大区;8bit的K-D为区域网识别,是第二级,用于区分每个世界编号大区内的区域网,这两级均为ITU-T分配,如我国被分配在4-120,即第4个世界大区,区域编码为120:最后3bitCBA为信令点识别,是第三级,用于识别区域网中的信令点。
②国内信令点编码
我国国内信令点编码,在1986年时出台了旧的规范,当时规定我国信令点编码为Mbit,采用混合编码方案,即长市分开编号或统一编号相结合的编码。1993年我国颁布了《中国No.7信令网体制》,该体制规定采用24bit全国统一的编号计划。这样,可以使信令网中的每一个信令点只分配一个编码,以方便识别信令网中所有信令点:由于位数增加,扩大了备用容量,满足了信令网的发展要求;采用分级的编号计划,正好和全国信令网的三级结构一致,便于维护和管理。国内信令点编码格式如图8-32所示。
由于14bit编码的旧规范己在某些本地。No.7信令网中使用,因此为了解决14bit编码向24bit的过渡,在实施我国国内电话网No.7信令方式技术规范的补充规定中提出:信令点编码长度由业务字段中的DC位识别,称为网络指示语(NI),DC=10为24bit,DC=11为14bit。
③国际与国内信令网关系
由于国际、国内信令点采用彼此独立的编号计划,故世界范围内的信令点有三种类型。
仅属于国内信令网的信令点(NSP),由国内信令编码方案来编码和识别。
仅属于国际信令网的信令点(ISP),按照Q.708建议的编号计划进行编码和识别。
既属于国际信令网,又属于国内信令网的信令点。这种节点具有两个编码,一个是按Q.708建议分配的,另一个是按国内信令点编码方案分配的。
因此,在国际长途接续中,国际接口局要负责这两种编码的转换。其方法为根据网络指示语(M)来识别是哪种信令点编码并进行相应转换。在国内段向国际段发送的信令消息,
国际接口局应将NI=10转换为00,将NSP编码转换为ISP编码;在国际段向国内段发送的信令消息中,应将NI=00转换为10,ISP编码转换为NSP编码。
返回目录:通信专业实务考试交换技术教程汇总
相关推荐:
[1] [2]
通信工程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