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西北师范大学MAP应用心理加试科目大纲

心理学考研 责任编辑:彭静 2020-09-24

摘要:考研大纲是规定当年硕士入学考试相应科目的考试范围、考试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权威政策指导性考研用书它既是当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西北师范大学给出了应用心理专硕加试科目考研大纲,见下文。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科目大纲

(代码975)

一、考核要求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受到来自两个学科的影响。该课程旨在探讨作为个体的人,其心理、行为的独特模式及特点;同时,该课程也致力于考察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其心理、行为发展形成过程中,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

该课程的考核,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1)《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技术;(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

二、考核评价目标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掌握有关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经典研究及基本观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核内容

第一章 人格心理概述

第一节 人格的概述

目的要求:

掌握人格的定义、人格的基本特征,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取向;了解人格心理的主要理论流派、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考核内容:

一、人格的定义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的基本特性

二、人格的主要理论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

2.特质学流派;

3.人本主义流派;

4.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

5.认知学流派

第二节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

一、人格心理的研究过程

1.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特点

2.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

观察与描述;理论与假设;检验。

二、主要研究途径

1.临床研究

也称为个案研究(Case Studies)。代表人物沙可、弗洛伊德、莫里、罗杰斯、凯利等人。

2.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取向有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森、卡特尔、艾森克等人。

3.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方法要求严格控制条件,系统地操纵某个或多个变量(自变量),以期导致另一个或另一些变量(因变量)的某种变化,从而做出因果性结论。实验研究取向的代表人物有冯特、艾宾浩斯、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人。

第二章 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目的要求:

掌握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思想渊源、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对人格发展的认识。了解弗洛伊德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其对人格心理学的贡献。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思想渊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2.古代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的背景

近代物理学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生物学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动力结构

1.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是由不同水平的三个部分组成的,即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2.本我、自我、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按快乐原则行事。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3.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

第二节 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里比多、动欲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二、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即口腔期、肛门期、性蕾期、潜伏期、生殖期。

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1.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2.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是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或受挫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

3.弗洛伊德发现有几种典型的人格特征:口腔型特征、肛门型特征、性器型特征、生殖型特征。

第三节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自由联想法

自由联想法的基本概念。

二、梦的解析

1.显梦和隐梦

2.梦的解析和梦的制作

三、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1.贡献

2.批判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了解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以及分析心理学、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等的研究概况,掌握阿德勒、荣格、哈特曼等人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的转变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

1.20世纪20年代,精神分析发生的两次大的分裂。

阿德勒背离弗洛伊德;荣格背离弗洛伊德

2.20世纪30年代,精神分析再次分裂

奥托•兰克、弗伦克兹相继背离弗洛伊德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

1.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根源

2.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的异同

第二节 分析心理学

一、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1.荣格的人格结构理论

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2.荣格人格动力理论

心灵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或自给自足的能量系统;心理能量是人格的动力;心理值实测量心理能量的标准;等量原理和熵增加原理;心理能量的前行和退行;能量输导系统;象征;

3.荣格人格发展理论

童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

4.荣格心理类型学

态度类型;功能类型;态度类型和功能类型的组合

三、分析心理学简评

第三节 个体心理学

一、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1.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认为追求优越是人们行为的根本动力。而自卑与补偿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2.生活风格理论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Style)。

3.个体发展理论

阿德勒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社会,但这种社会性有带有一定的先天潜意识因素。因此阿德勒的心理发展理论是一种意识与潜意识的相互作用理论。

4.社会兴趣理论

社会兴趣是指个体对所有社会成员的一种情感,或是对人类本性的一种态度,表现为个体为了社会进步而不是个人利益而与他人进行合作。

二、个体心理学简评

第四节 自我心理学

一、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形成

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大致可以划分为创伤范式、内驱力范式和自我范式三个发展阶段。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她强调自我约束本我,提出和归纳了10种自我防御机制,并提出了六种发展路线。

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1939年哈特曼发表了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建立。

三、艾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1.自我及其同一性

2.人格发展渐成说

第五节 人格的社会文化理论

一、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1.霍妮的理论

2.卡丁纳的理论

3.沙利文的理论

4.弗洛姆的理论

第四章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识记各个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各个人格特质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艾森克和卡特尔人格测验量表的使用,正确评价人格特质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概念

人格是由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

二、对特质的描述

1.特质的概念

2.特质的特点

3.特质的种类

三、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四、自我统一体

自我统一体又称“统我”,用来描述统一于单一概念下自我的各个方面。完善的统我机能从出生到成年经过了八个阶段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特质理论

一、特质概念

卡特尔将特质视为人格的基本要素,认为特质是建构人格的砖石,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得到了16种独立的特质,即16种根源特质,简称16PF。

二、特质分类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3. 动力特质

三、卡特尔16PF调查问卷

第三节 艾森克的特质理论

一、人格等级模式

艾森克把人格等级模式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具体)反应四个水平。

二、人格维度

艾森克将人格分为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

三、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以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种人格维度为基础,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它是自陈量表,有成人和少年两个版本,各包括四个分量表:E-内外倾;N-神经质;P-精神质;L-测谎量表。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第四节 大五与大七人格

一、五因素人格理论

1.词汇学方法

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人格特质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2.大五人格(OCEAN)

二、大七人格

第五章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理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本主义各个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识记、理解这些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学会把患者中心疗法应用于人格障碍的治疗实践中。

考核内容:

第一节 马斯洛的人格心理学观点

一、需要层次论

1.七种基本需要

2.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二、自我实现者

自我实现的过程意味着发展真实的自我,发展现有的或潜在的能力。

三、马斯洛的几个人格心理学概念

1.约拿情结

2.存在性需求

3.高峰体验

四、对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评价

第二节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自我实现倾向

罗杰斯相信所有行为都受自我实现倾向的制约,机体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方式发展其所具有的潜能。

二、积极看待自我的需要

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希望获得积极看待的需要,这种需要包含了要求获得他人或自己关注、赞赏、接受、尊敬、同情、温暖与爱。

三、自我概念

四、正常人格发展和活动

1.机能完善者的特征

2.机能完善者的形成

五、患者中心疗法

1.人格改变的六个必要和充分的条件

2.患者中心疗法的过程

3.患者中心治疗的结果

第三节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概念

罗洛·梅还认为人格的另一个因素是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即个性。如果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自我,就必须认识自己,对自己负责。

二、健康人格的六个特征

中心性、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以及焦虑。

第六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论关于各个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识记并理解这些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这些人格理论的主要区别,掌握相应的人格改变和矫治方法。

考核内容:

第一节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条件反射与人格

1.应答性反应

2.操作性反应

二、强化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

1.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2.强化的类型

3.强化物的来源

4.强化的安排

5.行为的消退

6.自然恢复

7.类化

8.分化

三、行为的矫正和塑造

斯金纳提出了“强化相倚原理”

第二节 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一、学习的四个要素

1.内驱力

2.线索

3.反应

4.强化

二、学习的实质

学习是由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四个要素构成。

三、冲突

1.接近-接近式冲突

又称双趋式冲突

2.回避-回避式冲突

又叫双避式冲突

3.接近-回避式冲突

又称趋避式冲突

4.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又称双重趋避式冲突

第三节 罗特的社会学习论

一、行为预测理论

罗特认为,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带来的回报(强化)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

二、控制点理论

1.内外控的含义

2.内-外控制量表

三、行为改变

罗特认为人有六种广泛的心理需求:认可-地位、支配、独立、保护、爱与情感、身体舒适。

第四节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概念

2.替代强化

3.榜样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4.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二、自我效能感

1.自我强化

2.自我效能感

三、行为适应与治疗

班杜拉认为在考察人格发展、行为适应和适应不良等问题上应该重视个人的预期、行为目标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七章 认知流派的人格理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认知学派各个人格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并识记这些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正确评价人格认知理论的贡献与不足。

考核内容: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

2.外部原因

第二节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

一、认知风格

1.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使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知活动特征或方式。

2.场依存性——场独立性

“场依存——场独立性”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的参照的对比倾向。

这一倾向可以通过维特金等设计的棒框测验,身体顺应测验和转屋测验来测定。

二、心理分化理论

三、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一、人格构念论体系

1.人是科学家

2.构念的概念及CPC循环

3.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二、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

三、理论评价

第四节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一、米歇尔的社会认知论体系

1.认知的个体变量

米歇尔列出五个变量来说明我们行为中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们是能力、译码和分类策略、预期、主观价值、自我调节系统。

2.原型

原型就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原型可用于区别人,原型的运用有利有弊。

二、图式理论

1.图式

2.自我图式

三、理论评价

第八章 人格测量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测量的一般问题和人格测量的三大技术:问卷测量、投射测量和行为观察法,以及它们的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

考核内容:

第一节 人格测量及其一般问题

一、人格测量

人格测量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在人的行为中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和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在心理册立史上,首先提倡用科学方法测量人格的是英国学者高尔顿。

二、人格测量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节 人格的问卷测量

一、自陈量表

人格问卷测量就是根据要测量的人格特质,编制许多有关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根据受测者的答案,去测量受测者在这种人格特质上表现的程度,为完成这种人格测量而编制的测量工具叫自陈量表。

二、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

哈撒韦和麦金利与40年代编制,共566个题目,有10个临床量表,4个效度量表,

三、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

16种特质是:乐群性、聪慧性、恃强行、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四、艾森克人格问卷

艾森克与1975年编制,提出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精神质、外倾性、神经质。该文卷有成人和少年问卷两种。

第三节 人格的投射测验

一、投射测验的含义和特征

投射式个人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欲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无意识地反应在对事物的解释中的心理倾向。投射技术是由莫里在1938年最早使用。

投射测验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二、罗夏墨迹测验

出版于1921年,共10张图片。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自由联想阶段、提问阶段、极限试探阶段。测验根据四个方面内容计分,反应部位、决定反应因素、反应内容、普遍性反应。

三、主体统觉测验

测验包括30张黑白图卡和1张空白卡。测验结果可以从六个角度去分析。

第四节 人格的行为观察法

一、行为观察法的特点

1.行为观察法的特点

2.行为观察法的类型

二、情景测验

情景测验指在控制情景下观察受测者行为的评估方法。有军事情景测验和无领导团体讨论两种。

三、行为评定

第九章 人格障碍及其矫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障碍及其基本类型,理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相关研究及行为特征。

考核内容:

第一节 人格障碍概述

一、人格障碍含义

二、人格障碍的特征

三、人格障碍的分类

第二节 人格障碍表现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研究历史

二、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行为特征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概述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诶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研究的常用术语、具体研究方法以及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辨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是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这也是从事其他科学研究的较高指导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档案研究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1.孕育时期

2.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3.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

2.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第十一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化的定义、种类、内容以及影响社会化的因素,其中包括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理解社会化的基本理论。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一、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历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三、社会化的内容

1.政治社会化

2.道德社会化

3.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计算机网络。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

1.弗洛伊德的观点

人格是由称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 3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2.埃里克森的观点

人生分为了八个阶段。

二、认知发展论的观点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从认知角度来研究人的社会化。

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学说

把人的道德发展过程分为前习俗、习俗、后习俗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

三、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儿童学会的许多行为模式都不是按照早期行为主义提出的强化—惩罚方式学到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

四、正常成熟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等提出,他们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由 J.Harris提出的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社会化是一种高度依赖背景的学习形式,儿童分别学习如何在家庭内与家庭外行为表现,此理论受行为遗传的影响很大。

第十二章 社会角色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角色的定义、分类、有关的理论;以及角色的学习、扮演与冲突;性别角色的差异及有关的理论等。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社会角色概述

一、社会角色的定义

1.社会角色是一套社会行为模式;

2.社会角色是由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而非自定的;

3.社会角色是符合社会期望(社会规范、责任、义务等)的。

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角色存在形态

2.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

3.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

4.角色和角色之间的权力和地位关系

5.角色扮演者的最终意图

6.角色的参与程度

第二节 角色理论

一、结构角色论

林顿认为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相互联系的位置或地位组成的网络,其中个体在这个系统中扮演各自的角色。

二、过程角色论

特纳以社会动作为基本出发点,围绕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展开对角色扮演、角色期望、角色冲突与角色紧张等问题的研究。

第三节 角色学习、扮演和冲突

一、角色学习

1.形成角色观念

2.学习角色技能

二、角色扮演

1.米德的观点认

2.戈夫曼的观点

三、角色冲突

第四节 性别角色差异

一、两性差异

1.生理差别

2.心理差异

3.成就方面的性别差异:学业成就、职业成就

二、性别差异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在生殖阶段,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生殖器,性别开始分化。

2.文化人类学理论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男女心理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学习了由社会传统所继承下来的文化模式的结果。

3.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把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作为模仿的榜样,从而获得了某些性别角色

4.认知社会化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对性别角色的观念随年龄的增长、认知的发展而改变,采取的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5.性别发展阶段论:

布洛克认为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相平行。

第十三章 社会动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动机的涵义、特性和类型;了解国外动机理论和关于个体行为动因的基本观点;理解挫折、受挫后的行为反应等概念。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涵义和特性

1.社会动机的涵义

2.社会动机的特性

二、社会动机类型

1.成就动机及相关的研究

2.权力动机及相关的研究

3亲和动机及相关的研究

第二节 动机理论

一、国外动机理论

1.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

从性本能出发解释人的行为动机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学说

以马斯洛为代表的需要层次说

3.动机系统论

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动力,也指出了动机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二、关于个体行为动因的基本观点

个体行为的动因是个体素质的各个要素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个体的社会实践是行为动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础和动力。

第三节 动机受挫和行为反应

一、挫折

1.挫折定义

2.造成挫折的原因

二、受挫后的行为反应

第十四章 社会认知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1.选择性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3.防御性

4.认知的完形特征

三、社会认知的图式

1.图式定义

2.分类

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一、对他人外部特征的认知

二、对他人性格的认知

三、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1.原有经验

2.价值观念

3.情感状态

4.认知偏见

二、认知对象因素

认知对象因素包括魅力、知名度和自我表演。

三、认知情境因素

认知情境因素包括空间距离和背景参考。

第四节 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形成的一般原则

1.一致性

2.评价的中心性

3.中心特性作用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包括平均模式和增加模式

第五节 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素朴心理学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说

三、凯利的归因理论

四、维纳的归因理论

五、归因偏差

第十五章 社会态度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态度的定义及其特征、态度的构成要素、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以及态度测评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偏见产生的后果和消除偏见的途径。

考核内容:

第一节 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1.态度定义

2.态度特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三、态度、价值和信念

第二节 态度与行为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1.态度方面

2.行为方面

3.个体自身的因素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三节 偏见

一、偏见的定义

二、产生偏见的原因

1.社会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2.社会化

3.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三、偏见产生的后果

1.自我实现的预言

2.性别角色

3.疏离

四、偏见的消除

1.消除刻板印象

2.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

3.共同命运与合作奖励

4.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

第四节 态度的测评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第十六章 人际关系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特点和人际关系的类型;了解人际吸引的基本形式和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考核内容:

第一节 人际关系概述

一、什么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人性

2.直接性

3.情感性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喜欢

二、爱情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

二、人际关系的参照测量法

第十七章 人际沟通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际沟通的含义、分类,了解人际沟通的工具、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影响人际沟通的因素、人际沟通的障碍和人际沟通的功能。

考核内容:

第一节 人际沟通概述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

二、人际沟通的工具

三、人际沟通的必要条件

1.发出信息的人,即信息源

2.信息

3.信息渠道(通讯渠道)

4.接受者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1.影响信息来源因素

2.影响信息的因素

3.影响信息渠道的因素

4.影响接受者的因素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

1.地位障碍

2.组织结构障碍

3.文化障碍

4.个性障碍

5.社会心理障碍

六、人际沟通的功能

1.协调作用

2.保健作用

3.形成和发展社会心理的作用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1.单向沟通

2.双向沟通

二、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

1.口头沟通

2.书面沟通

三、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

2.非正式沟通

四、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1.下行沟通

下行沟通又称下沟通,是指组织中地位较高的成员主动向地位较低的成员之间沟通。

2.上行沟通

上行沟通又称上沟通,是指组织中地位较低者主动向地位较高者沟通。

3.平行沟通

平行沟通是组织中身份和地位相仿者之间的沟通。

五、假相倚、非对称相倚、反应性相倚和彼此相倚

1.假相倚

是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沟通者只按照自己预先指定的计划,即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沟通,根本不顾及对方的反应。

2.非对称相倚

是沟通的另外一方只按照自己预定计划进行沟通,而另外一方则根据别人的行为作为反馈来调

节自己的言行。

3.反应性相倚

是指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4.彼此相倚

是指沟通双方一方面以自己的计划同对方沟通,另一方面又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沟通行为。

六、轴型沟通、Y型沟通、链型沟通和圆型沟通

七、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第十八章 利他行为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利他行为和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及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等。

考核内容: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及其特点

1.利他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二、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

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助人的得与失

三、求助人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五、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

1.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2.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

一、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二、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三、利他行为的模仿与学习

第十九章 社会影响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社会促进、社会抑制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了解利他行为和利他行为的研究内容、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及利他行为的理论分析等。

考核内容:

第一节 他人在场

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1.社会促进

二、相符与服从

1.相符现象

2.影响相符的因素

三、服从权威的实验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

四、关于服从实验的讨论

第二节 模仿与暗示

一、模仿

二、暗示

第四节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一、时尚和流言

二、集群行为和去个性化

1.集群行为

集群行为是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2.去个性化

第二十章 群体心理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群体的含义、分类、功能,并涉及群体规范、凝聚力,群体决策和群体领导等内容。

考核内容: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含义

群体是指那些成员相互依赖、彼此存在互动的集合体。

二、群体的分类

1.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3.大群体和小群体

三、群体的功能

1.对个人的功能

2.对组织的功能

第二节 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一般的社会规范和反社会的规范。

二、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包括社会规范与群体交换、社会规范与群体交换、群体内的社会交换、心理契约的形成。

三、竞争与合作

竞争与合作是群体内两种主要的互动方式。

第三节 群体的维持

一、群体压力

二、群体的维持

1.群体凝聚力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三、群体决策

第四节 群体领导

一、领导

1.领导定义

2.领导的产生

二、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按照群体内权力的类型来划分,另一种是按照领导人注重的目标来划分。

三、领导的有效性

参考书目

1、《人格心理学》 作 者:郑雪 主编;出 版 社:暨南大学出版社;版 次:1。

2、《社会心理学》 作 者:乐国安主编;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 次:2。

点击查看初试科目347专业综合大纲或下方附件下载此加试大纲

西北师大心理学专硕975人格与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doc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心理学考研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距离2024 心理学考研考试

还有
  • 2
  • 4
  • 5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3年

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厂商认证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