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考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重点总结(8)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 责任编辑:q459565833 2015-11-14

添加老师微信

备考咨询

加我微信

摘要:其它指标有: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用性等。

    希赛软考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的知识总结,希望能帮到未来的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们。

    1、其它指标有:可靠性、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用性等。

    2、考察CPU主要关注CPU利用率、队列长度和每秒中断次数。

    3、考察内存主要看内存利用率、物理内存和虚拟内存大小。内存是否够用要看分页文件的数目,分页文件是硬盘上的真实文件,当缺少物理内存时便把内存中的数据挪到分页文件中,如果单位时间内此类文件使用频繁,每秒个数大于5就要增加内存。

    4、考察磁盘性能要关注磁盘忙和空闲的时间比、每秒读写次数、每秒传输平均耗时和硬盘队列长度等。

    5、衡量网络性能要看网络发送接收数据量和带宽利用情况。

    6、系统性能评价的方法有模型法和测量法。模型法又分为分析模型法和模拟模型法。

    7、分析模型法是用数学方法求解,采用排队模型(有三部分输入流、排队规则和服务机构),要解决三个问题即设计模型、解模型、校准和证实模型。

    8、模拟模型是用模拟程序的运行动态表达计算机系统的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性能指标。

    9、测量法是通过测量设备或测量程序测得实际运行的系统的性能指标。测量方式有采样方式和时间跟踪方式。测量工具有硬件测量工具、软件测量工具、固件测量工具和混合型测量

    10、性能评价结果的两个指标是峰值性能和持续性能,其中持续性能最能体现的实际性能。峰值性能是在理想情况下的高最理论性能值,不能反映系统实际性能,实际性能是峰值性能的5%-35%.

    11、持续性能常用三种平均值表示即算术平均、几何平均和调和平均。算术平均=(1/T1+1/T2+…1/Ti)/N,调和平均=N/(T1+…Tn),其中调和平均值较为精确。

    12、能力管理的范围:硬件设备、网络设备、外部设备、所有软件和人力资源。能力管理目标是:①分析业务需求和预测将来业务需求,确保这些需求在制定计划时充分考虑②确保IT资源能发挥最大交通,提供最佳服务③确保IT投资投计划进行,避免资源浪费④合理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实现服务能力、服务成本、业务需求与技术可行性最佳结合。

    13、能力管理活动(按层依次为)改进调优、实施变更、能力管理数据库、能力评价和分析诊断、能力数据控制。

    14、能力数据库是成功实施能力管理流程的基础,其数据包括:技术数据、业务数据、资源利用情况数据、服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能力数据库中数据信息有两个用途:一是为制作绩效报告和能力管理报告提供基础,二是用于预测未来能力需求。能力数据库的输入数据有:技术数据、业务数据、资源应用数据、服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输出数据有:服务和组件报告、例外报告、能力预测。

    15、能力数据监控主要监控系统容量(吞吐量)和监控系统性能(响应时间)。

    16、能力调优改进策略有:均衡负载、均衡磁盘I/O、定义良好的锁规则(说明锁的级别及何时用锁)、有效利用内存。

    17、能力管理的高级活动项目包括需求管理、能力测试和应用选型。

    18、系统维护的内容包括:系统应用程序维护、数据维护、代码维护、硬件设备维护和文档维护。

    19、系统维护的方法:①建立明确的软件质量目标和优先级②使用提高软件质量的技术和工具(模块化、结构化程序设计)③进行明确的质量保证审查④选择可维护的程序设计语言⑤系统的文档。

    20、影响系统可维护性的因素有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和可修改性。系统可维护性工作应贯穿系统开发过程的始终。

    21、系统维护项目包括:硬件维护、软件维护、设施维护。系统维护的重点为是系统应用软件的维护工作,软件维护有四种类型:纠错性维护(占20%)、适应性维护(25%)、完善性维护(占工作量50%)和预防性维护。

    22、系统维护级别有一级维护(最完美维护,配备足够人员,并提供随时服务响应)、二级维护(提供24小时内快速响应)、三级维护(72小时响应)和四级维护(一般性10日内响应)。维护费占总费用的60%以上。

    23、制定系统维护计划时应考虑维护背景、维护工作的影响和资源要求三方面因素。

    24、系统维护计划内容包括:维护预算、维护需求、维护承诺、维护负责人、维护执行计划和更替。

    25、系统维护的实施形式有每日检查、定期维护、预防性维护和事后维护4种。

    26、硬件维护的求:①应配备不间断电源火警设施、消防器材等②对设备进行保养,清洁③系统管理员每周对硬件做全面检查并记录④每月对工作场地进行安全检查,消除隐患。

    新系统运行及系统转换

    27、系统转换即系统切换与运行,指新系统替换旧系统的过程,其任务是保证新旧系统乾地平稳可靠的交接,最后使整个新系统正式交付使用。

    28、系统运行体制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方法、流程和规定。

    29、系统转换测试是为了系统转换而进行的程序功能检查。其步骤:①调研转换到本环境下的大致影响②选择可用的系统③选择验证项目,准备判断标准④准备转换系统⑤执行转换测试⑥评价转换测试结果。

    30、运行测试是转换到新系统后的试运行环节,目的是测试新系统转换后的运行情况,是对采用新系统后产生的效果的检测。

    31、系统转换计划包括:确定转换项目、起草作业运行规划、确定转换方法、确定转换工具和转换过程、转换工作执行计划、风险管理计划、7系统转换人员计划。

    32、系统转换方法有:直接转换(新系统直接替换旧系统)、试点后直接转换(小范围试点后再直接转换)、逐步转换(分批分期进行转换)和并行转换(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正常运行有保证时再替换)。

    33、转换工具有:基本软件、通用软件、专用软件和其他软件。

    34、风险管理计划包括:系统环境转换、数据迁移、业务操作的转换、防范意外风险。

    35、系统转换完成后要对新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包括CPU、主存、I/O设备、线路、工作负载、进度及运行时间区域等。

    36、开发环境管理①要明文规定开发环境管理工作有关机构人员的职责权限②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财力资源保证③任命环境管理者代表并界定职责权限④使用管理软件工具进行开发环境管理。

    37、信息系统的效能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直接的、间接的、固定的和变化的,信息系统评价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38、信息系统评价内容有技术性能评价、管理效益评价和经济效益评价三方面。

    39、技术性能评价内容有:系统总体技术水平、功能覆盖范围、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范围深度、系统质量、系统安全性和系统文档资料的规范、完备与正确程度。

    40、管理效益评价从间接管理作用和价值进行评价。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直接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价(间接效益)

    41、信息系统成本包括:基础成本(开发阶段的费用)、附加成本(运行维护阶段新增消耗的费用)、额外成本(信息技术交流中的通信费)和储备成本(备用耗费如公积金)。

    42、信息系统的效益从创收和服务中获得,分为固定收益(产品服务科研基金申请)、直接收益(服务和产品销售中获得)和间接收益(信息产品及服务成果产生的收益,技术开发收入)。

    43、经济效益评价方法有:定量法、投入产出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价值工程方法(V=F/C,其中V是产品价值、F是产品功能、C是成本)。

    44、系统评价方法有:希赛网评估法、技术经济评估法、模型评估法、系统分析法。

    ①希赛网评估法:特尔斐法、评分法、表决法等②技术经济评估法:净现值法利润指数法等③模型评估法:投入产出模型等④系统分析法:可行性、可靠性、成本效益分析等。

    45、系统性能评价的标准有:系统响应时间、吞吐量、作业周转时间、故障恢复时间、控制台响应时间。

    46、效益评价方法有:差额计算法(绝对量表示)、比例计算法(相对量表示)、信息费用效益评价法(现值指数法)、边际效益分析、数学模型法(图解法、线性模型法)。

    系统用户支持

    47、用户角度的项目是:及时、快速、可靠地解决软件系统的维护过程的技术问题,使客户的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客户业务顺利开展。

    48、用户支持的内容有:软件升级服务、技术支持服务、远程热线服务、全面维护服务、培训教育服务、提供帮助服务台。

    49、用户咨询的方式有:直接咨询方式、电话服务、公告板讨论组、电子邮件、希赛网咨询服务、网上实时咨询、网络会议咨询等。

    50、服务台即帮助台和呼叫中心,是服务提供方和用户的日常联络处,负责报告事故和处理服务请示,是服务职能不是管理流程。服务台为服务管理流程提供接口。

    51、服务台的分布模式有分布式、集中式和虚拟式

    52、人员培训的内容:经理管理级培训(A级)、使用人员级培训(B级)、系统管理员培训(C级)。A级内容计算机管理系统对管理的影响;B级内容操作和使用方法等;C级内容是系统总体结构、设备参数、安装等。培训方式有职业模拟培训模式、实际操作培训模式和沙盘模拟培训模式。

  点击返回目录》》》》》软考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知识重点总结汇总


相关推荐: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教程串讲视频

》》》》》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培训视频教程

》》》》》2015年上半年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考试试题分析与解答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软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