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
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信息化构成要素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产业、信息管理、信息政策、信息标准、信息应用、信息人才等。
1.信息化的层次
从内容层次看,信息化的内容包括核心层、支撑层、应用层与边缘层等几个方面。从产生的角度看,信息化的层次包括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
(1)产品信息化。产品信息化是信息化的基础,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产品所含各类信息比重日益增大、物质比重日益降低,产品日益由物质产品的特征向信息产品的特征迈进;二是越来越多的产品中嵌入了智能化元器件,使产品具有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功能。
(2)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经营等多个环节中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并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完善信息服务,加速建设企业信息系统。
(3)产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建立各种类型的数据库和网络,实现产业内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产业的升级。
(4)国民经济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是指在经济大系统内实现统一的信息大流动,使金融、贸易、投资、计划、备考、营销等组成一个信息大系统,使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的四个环节通过信息进一步联成一个整体。
(5)社会生活信息化。社会生活信息化是指包括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政务、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内容,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
2.信息化体系要素
我国信息化管理部门曾经列出了信息化体系的六个要素,它们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图1-2所示。
(1)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我国信息化的薄弱环节。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是衡量信息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2)信息网络。信息网络是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设施,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这三种网络有各自的形成过程、服务对象和发展模式,它们的功能有所交叉,又互为补充。信息网络在信息化的过程中将逐步实现三网融合,并最终做到三网合一。
(3)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是指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它直接反映了效率、效果和效益。信息技术应用是信息化体系六要素中的龙头,是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集中体现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效益。
(4)信息产业。信息产业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包括微电子、计算机、电信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生产、销售,以及软件、信息系统开发和电子商务等。从根本上来说,信息化只有在产品和技术方面拥有雄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5)信息化人才。人才是信息化的成功之本,而合理的人才结构更是信息化人才的核心和关键。合理的信息化人才结构要求不仅要有各个层次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还要有精干的信息化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法律、法规和情报人才。
(6)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信息化政策和法规、标准、规范用于规范和协调信息化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信息化快速、有序、健康和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关推荐:
软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