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有效地对信息流进行控制、组织管理,实现双向传递,就得通过某种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能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然后输出信息,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其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
信息系统分类
要有效地对信息流进行控制、组织管理,实现双向传递,就得通过某种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能对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然后输出信息,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其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的能力,由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
一个完整的、综合的信息系统一般具有以下六个基本功能:
(1)信息的收集和输入。数据是信息系统处理的对象。在信息系统处理流程中,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收集和输入。当数据被记录在一定介质上并经校验后,即可输入系统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中,可以通过输入设备将系统所需数据随时进行输入。
(2)信息的传输功能。一般较大的信息系统都具有较大的规模,在地理上有一定的分布,数据传输就成为信息系统常用的基本功能。实际上传输与存储常常联系在一起。
(3)信息的加工处理。数据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原始性,要使之成为有用的信息必须进行加工处理。数据加工的方法很多,包括代数运算、统计量的计算及各种检验、各种最优算法、模拟预测、排序分类与合并等。信息系统的这部分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优劣,现代高级的信息系统已经能够处理数量惊人的各种数据。
(4)信息的存储功能。经济管理过程中要产生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数据,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数据需要重复使用,大量的经过加工处理得到的有关信息和数据也要存储起来,以备将来使用和更新。
(5)信息的输出功能。信息系统服务的对象是管理者,因此,它必须具备向管理者提供信息的手段和机制。信息系统对加工处理后所得到的信息,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以不同的方式输出。有的直接供管理者使用,如以报表、图形等形式输出;有的则是供计算机进一步处理、分析,如将中间结果输出到有关介质上。
(6)信息的维护功能。要有针对信息的变化不断地完善系统,以及更新必要的信息和标准值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的六种功能中,信息的收集输入和信息的输出最为关键。
当今的信息系统,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而且几乎每个信息系统的内部构成都非常复杂。为了充分认识信息系统,有必要对其进行分类。但是,如何进行分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对于信息系统有很多的分类方法:如从计算机应用的角度,可以分成人工信息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从独立性的角度,可以分成独立信息系统和综合信息系统;从处理方式的角度,可以分成批处理信息系统和联机处理信息系统等。下面介绍两种重要的信息系统分类方法。
1.以数据环境分类
目前对于信息系统最为分类方法是世界信息系统大师詹姆斯?马丁的分类。马丁从信息系统的数据环境的角度出发,对信息系统进行分类。
马丁在着作《信息工程》和《战略数据规划方法学》中将信息系统的数据环境分为四种类型,并认为清楚地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们对不同的管理层次,包括高层管理的作用是不同的。
第一类数据环境:数据文件。其特征是:没有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根据大多数的应用需要,由系统分析师和程序员分散地设计各种数据文件。其特点是简单,相对容易实现。但随着应用程序增加,数据文件数目剧增,导致很高的维护费用;一小点应用上的变化都将引起连锁反应,使修改和维护工作既缓慢费用又高昂,并很难进行。
第二类数据环境:应用数据库。这类信息系统,虽然使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但没达到第三类数据环境那种共享程度。分散的数据库为分散的应用而设计,实现起来比第三类数据环境简单。像第一类数据环境一样,随着应用的扩充,应用数据库的个数,以及每个数据库中的数据量也在急剧增加,随之而导致维护费用大幅度增高,有时甚至高于第一类数据环境。该类数据环境还没有发挥使用数据库的主要优越性。
第三类数据环境:主题数据库(SubjectDataBases)。主题数据库信息系统所建立的一些数据库与一些具体的应用有很大的独立性,数据经过设计,其存储的结构与使用它的处理过程都是独立的。各种面向业务主题的数据,如顾客数据、产品数据或人事数据,通过一些共享数据库被联系和体现出来。这种主题数据库的特点是: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建立应用模型,虽然设计开发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但其后的维护费用很低。最终(但不是立即)会使应用开发加快,并能使用户直接与这些数据库交互使用数据。主题数据库的开发需要改变传统的系统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的管理方法。但是,如果管理不善,也会蜕变成第二类或是第一类数据环境。
第四类数据环境:信息检索系统(InformationRetrievalSystems)。一些数据库被组织得能保证信息检索和快速查询的需要,而不是大量的事务管理。软件设计中要采用转换文件、倒排表或辅关键字查询技术。新的字段可随时动态地加入到数据结构中。有良好的最终用户查询和报告生成软件工具。大多数用户掌握的系统都采用第四类数据环境。这种环境的特点是:比传统的数据库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动态可变性。一般应该与第三类数据环境共存,支持综合信息服务和决策系统。
在数据库技术逐渐普及,软件工程方法得到推广的一二十年中,不同的企业单位开展计算机应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数据环境。这些企业的高层领导和数据处理部门或迟或早都会认识到,需要对现存的数据环境进行改造,以保证信息需求的不断提高,克服现行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问题,提高科学管理水平,这就需要进行战略数据规划。还有一些企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刚刚起步,或者准备开展计算机应用,需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避免走错路、走弯路。如果有先进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就会快速、科学地实现目标,这就更需要这种战略性的、奠基性的规划工作--战略数据规划。对于前一类单位,通过战略数据规划,尽快地将现有数据环境转变到第三类、第四类数据环境,以保证高效率高质量地利用数据资源。对于后一类单位,战略数据规划是整个计算机应用发展规划的基础与核心,是计算机设备购置规划、人才培训规划和应用项目开发规划的基础。两类单位搞战略数据规划的共同目标是分析、组织、建立企业稳定的数据结构,规划各种主题数据库的实施步骤和分布策略,为企业管理计算机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以应用层次分类
一个公司的管理活动可以分成四级:战略级、战术级、操作级和事务级,相应地,信息系统就其功能和作用来看,也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战略级信息系统、战术级信息系统、操作级信息系统和事务级信息系统。不同级别的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战略级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和使用者都是企业的较高管理层,对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战略级信息系统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就是企业的董事会和经营班子;战术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一般是企业的中层经理及其管理的部门;操作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一般是服务型企业的业务部门,例如,保险企业的保单处理部门;事务级信息系统的使用者一般是企业的管理业务人员,例如,企业的会计、劳资员等。
相关推荐:
软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