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应用性能测试主要分为编写《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案》、执行测试、收集数据,以及分析报告性能等阶段。
3.4.4 信息系统工程性能测试阶段划分
监理师培训资料:信息系统工程性能测试阶段划分
应用性能测试主要分为编写《测试计划》、确定《测试方案》、执行测试、收集数据,以及分析报告性能等阶段。
1.编写《测试计划》与《测试方案》
根据不同的目标系统及测试内容,编写《测试计划》及《测试方案》,确定采用的性能测试工具并准备合适的测试用例。常用的性能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是规范导出法与错误猜测法。
根据确定的测试用例建立测试脚本。在《测试计划》中要解决以下问题。
(1)文档化性能目标。
(2)定义测试驱动或者用户驱动系统的输入源。
(3)定义要使用的方法或者工具。
(4)定义如何进行性能研究,如什么是基线?什么是变化的?当可重复时如何验证?如何知道何时完成研究?
(5)定义报告过程,如技术和工具。
由于收集性能测试数据和分析结果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由测试工具完成的,所以工作重点在于编写《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及测试脚本。
2.执行性能测试与收集测试数据
准备《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脚本及测试环境之后,按照《测试计划》执行测试脚本。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测试计划》做好实时测试数据的观测与收集工作。一般测试数据的收集由测试工具自动完成。
在执行过程中,测试工具也会根据测试结果给出一些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测通常以图表形式提供实时显示。该报告通过显示当前情况、状态,以及测试脚本正在执行的进度来监测或评估性能测试执行情况。如果测试脚本始终保持一种状态或没有显示任何变化,则可能表示测试发生问题或者需要实施其他性能评测。
3.测试结果分析与测试报告
测试完成之后,需要分析执行过程才能得出系统的性能评测数据。
性能测试关注的信息包括CPU使用情况、IO使用情况、指令IO数量、信道使用情况、内存使用情况、模块(事务)执行时间、系统反应时间,以及系统吞吐量等。
测试结果分析及《测试报告》中的主要内容如下。
(1)动态记录:记录在脚本执行过程中所应收集的各种测试现场数据。
(2)响应时间/吞吐量:测试对象针对特定用例(事务)的响应时间或吞吐量的记录。除了显示实际的系统性能外,在计算并显示统计信息方面也很实用,如显示数据值的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
(3)百分比报告:计算已经收集数据的百分比。
(4)比较报告:比较不同性能测试的结果,以评估测试执行过程之间所做的变更对性能行为的影响,这种是做法是非常必要的。比较报告应该用于显示两个不同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或多个测试执行之间的趋势。
(5)追踪和配置文件报告:当性能行为可以接受,或性能监测表明存在可能的瓶颈(某测试脚本中某事务的时间过长)时,追踪报告可能是最有价值的报告。追踪和配置文件报告显示低级信息,其中包括用例与测试对象之间的消息、执行流、数据访问,以及函数和系统调用。
返回目录:信息系统工程监理中的测试要求与方法技术
编辑推荐:信息系统监理师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监理汇总
软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