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的成人高考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安心备考2019年的成考吧。下面是2019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提升模拟题与答案,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行练习。
2018年的成人高考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安心备考2019年的成考吧。下面是2019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提升模拟题与答案,有需要的同学可以自行练习。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
A.韩愈
B.杜甫
C.白居易
D.李贺
答案:C
2.《关山月》中表现朝廷对恢复中原态度的诗句是
A.和戎诏下十五年
B.厩马肥死弓断弦
C.沙头空照征人骨
D.几处今宵垂泪痕
答案:A
3.艾青的成名作是
A.《北方》
B.《大堰河——我的保姆》
C.《向太阳》
D.《我爱这土地》
答案:B
4.屠格涅夫是
A.19世纪俄国作家
B.19世纪法国作家
C.19世纪英国作家
D.19世纪德国作家
答案:A
5.“三苏”是
A.苏洵、苏轼、苏舜钦
B.苏洵、苏轼、苏辙
C.苏洵、苏舜钦、苏辙
D.苏轼、苏辙、苏舜钦
答案:B
第6题单选 《论毅力》一文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 )
A.演绎法
B.归纳法
C.对比法
D.类比法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A. 七言古诗
B. 七言律诗
C. 七言排律
D. 七言绝句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反诘修辞格的是( )
A.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B.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D.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参考答案:C
第9题单选 以下词人的风格是“雄劲豪迈,悲壮沉郁”的是( )
A.柳永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苏轼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礼记》
C.《大学》
D.《中庸》
参考答案:A
11.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左丘明
答案:B
12.李斯的《谏逐客书》选自
A.《左传》
B.《史记》
C.《战国策》
D.《国语》
答案:B
1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的警戒性语句是
A.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答案:C
14.《谈时间》主要论述
A.时间的作用
B.要挽住时光的流逝
C.如何去打发我们所能掌握的尚未逝去的时间
D.一寸光阴一寸金
答案:C
15.李广将兵的特点是
A.行军无部伍行阵
B.士吏治军簿至明
C.谨守法度
D.正部曲行伍营阵
答案:A
第16题单选 李白《行路难》(其一)中“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象征意义是( )
A.心绪茫然
B.壮志难酬
C.前途暗淡
D.道路凶险
参考答案:B
第17题单选 在《答司马谏议书》一文中,司马光强加给王安石变法的罪名是( )
A.在位日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B.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C.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天下怨谤
D.一切不事事,碌碌无为
参考答案:C
第18题单选 茅盾参与倡导并组织成立的是( )
A.新月社
B.创造社
C.文学研究会
D.语丝社
参考答案:C
第19题单选 在先秦诸子中,文风以想象丰富、词藻瑰丽、汪洋恣肆而著称的是(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参考答案:B
第20题单选 曹操《短歌行》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中的“杜康”所用的修辞格是( )
A.借喻
B.借代
C.比拟
D.比喻
二、文言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一)阅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第21题简答 这段文字,作者都反驳了哪些观点?(4分)
答案: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天下怨谤。
第22题简答 王安石认为怨诽改革的是什么人?(4分)
答案:两种人,一种是安于现状的人,另一种是不管国事只顾保官的人。
第23题简答 作者用盘庚迁都的典故,表明了什么?(2分)
答案:表明:改革的决心,决不动摇,也决不后悔。
参考答案:这八句中,前六句都是比喻,前四句以乌鹊择枝比喻贤才寻找明主,后两旬是以山不厌其高,海不厌其深比喻明主不厌贤才之多。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24题简答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实行王道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对“涂有饿莩”的现实,不应该归罪为年成不好,而应该是对人民施行仁政。
第25题简答 如何理解本段的比喻句?(4分)
参考答案:用拿刀杀了人,却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作比喻,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第26题简答 分析这段话的论证方法。(4分)
参考答案:类比推理。“刺人而杀之”,很明显,责任在人。把杀人的责任推给兵器,是极其荒谬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接受的。那么,治国不善致人饿死,责任也在人,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岁”。
参考答案:B
(三)阅读李白《行路难》,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27题简答 分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4分)
答案: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对人生路的困惑、无奈。
第28题简答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凌云报国的理想抱负,雄心大志。
第29题简答 分析这首诗的感情脉络。(4分)
答案:最低——次高——次低——最高。
三、现代文阅读:30~38小题。共9分。
阅读屠格涅夫《门槛》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下面小题。
姑娘跨进了门槛。——厚厚的门帘立刻放下来遮住了她。
“傻瓜!”有人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
“一位圣人。”不知从什么地方传来这一声回答。
第30题简答 “姑娘跨进了门槛”象征什么?(4分)
参考答案:象征革命者决心投入艰苦的革命事业。
第31题简答 “傻瓜”的咒骂象征什么?(4分)
参考答案:象征市侩主义者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和诬蔑。
第32题简答 最后一句评价表现了什么?(2分)
参考答案:表现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赞美与崇敬。
(二)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然后回答下列各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作者通过什么意象,赞美了康桥的美丽?(2分)
答案:通过河边的金柳。
(2)作者通过什么抒发了对康桥的眷恋情怀?(4分)
答案:通过青荇和夏虫。
(3)分析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4分)
答案:三点:①首尾呼应;②音韵美;③建筑美。
第33题简答 诗人为什么要强调“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4分)
参考答案:诗人是用假设的手法,说自己是一只鸟。当了鸟,仍然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表明诗人要用自己的诗作唤醒民众,积极投入到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去。他要表达的是人民对侵略者的悲愤、激怒,对未来黎明的向往之情。
第34题简答 怎样理解假设与排比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诗中先运用了假设的手法,变“我”为鸟.具体抒情。然后又连用了由“这”开头的三个排比旬:“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三句诗充满了对侵略者(暴风雨)的仇恨,对被侵略者奴役、欺凌的同胞的同情,以及自己和中华民族对敌人的愤恨。排比句正是诗之精华,加强了全诗的力度。
第35题简答 诗人为什么强调“鸟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2分)
参考答案:这既是假设,又是进一步的推论。用以表现“鸟”(诗人)对“土地”(祖国、人民)的永久的依恋,死了也不离开“土地”,让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阅读茅盾《香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第36题简答 这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2分)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
第37题简答 这段文字分为几层?各层的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4分)
参考答案:分为四层,每句话为一层。第一层,着眼于整体,说明香市的主要节目是“吃”和“玩”。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热闹情况。第三层,从多种感觉的角度,描写庙里的红火情景。第四层,从听觉角度,表现声响的嘈杂。
第38题简答 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写昔日香市热闹的场景,是为了通过今昔对比的方法,衬托今日香市的冷清。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香市变化的原因是军阀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