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前赤壁赋》

成人高考 责任编辑:杨锐频 2021-04-02

摘要:大学语文作为成人高考专升本的一门科目,很多考生因答题存在一些问题,常常失去一些不该失的分。因此要掌握一些的答题技巧,并适当地做题,才能事半功倍。小编特地整理了2021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前赤壁赋》,供大家参考使用。

2021年成人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前赤壁赋》

点击查看>>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汇总

1[.单选题]苏轼的《前赤壁赋》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景物?()。

A.明月、江水、秋花

B.江水、明月、清风

C.清风、黄花、梧桐

D.清风、明月、芦荻

[答案]B

2[.单选题]苏轼的《前赤壁赋》是一篇()。

A.骚赋

B.骈赋

C.文赋

D.大赋

[答案]C

3[.单选题]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

A.杭州

B.密州

C.黄州

D.惠州

[答案]C

4[.单选题]《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A.苏轼

B.苏洵

C.苏辙

D.辛弃疾

[答案]A

5[.单选题]《前赤壁赋》行文的内在线索是()。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

[答案]B

6[.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而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肴核:

(2)第一段话阐述了什么道理?

(3)第一段话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1)肴:菜肴。核:果品。

(2)这段话表现了庄子齐物的思想,认为事物都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变”与“不变”。所有人生的长短悲喜,都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应该顺其自然,尽量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的快乐。

(3)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情理相生,抒情与哲理相结合的艺术境界。

7[.问答题]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属:

如:

凌:

冯虚:

(2)分析清风、明月、江水这三种景物描写与抒情说理的关系。

[答案](1)属:注、酌,劝酒。如:往。凌:乘。冯虚:依托太空。冯:通凭,凭依。虚:天空。

(2)这篇文章成功地描写了清风、明月、江水三种景物,对抒情和说理都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段是借景物描写抒情。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江水构成优美的意境,人们置于这种意境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受,如此描写抒发了作者与自然合而为一的快乐心情。第四段是借景说理。如“江上之秋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自然之美,是人的天然朋友,是造物者对人的恩赐,人们可以尽情地享用它,谁也无法否认这是人的幸福,这就使主人所主张的人们应该快乐的生活的观点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

8[.问答题]阅读《前赤壁赋》全文后回答:

(1)怎样理解这篇赋主客对话、抑客伸主(贬抑客人的主张,伸张主人的主张)的特征?

(2)本文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3)本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感情发展线索,据此划分段落,并概述每段大意。

(4)分析本文主客对话所反映出来的作者的思想矛盾。

[答案](1)主客问答是汉大赋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其中往往是客人说出一套,有理有据,显得很雄辩,而主人则后发制人,说出一套更玄妙的道理。这种主客对话,互相补充,互相生发,妙趣横生。本文也采用这一方式,设主客问答。其中客人所说的代表了作者思想的一面,而主人所说的代表了其思想的另一面。其中主人说服了客人,客人对主人的议论表示心悦诚服地接受,表明其思想上的矛盾达到了统一。

(2)这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三年前,作者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虽免一死,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窘迫,没有自由。他在政治失意、思想苦闷的情况下,寄情诗酒,放浪山水,作赋以表现其对人生的达观看法。

(3)这篇赋形象地表现了他的思想矛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由悲到喜的感情转化过程。作者以庄子的齐物思想(主要是相对主义)来解释人生,表现出随遇而安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全文共五个自然段,以作者感情由乐到悲,再由悲到乐的变化为线索,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段为第一个层次,写作者因泛舟江上而产生的自由快乐之感,仿佛“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第二段、第三段为第二个层次,写作者因客人听到洞箫的呜咽之声而引出客人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态度悲观的一面。第四段、第五段是对前一种态度的否定,引入庄子齐物的思想,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主张应采用一种委运自然、尽量享受大自然的生活态度。

(4)本文设了主客问答,反映了作者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客人的观点,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观的一面,而主人的观点反映了作者思想乐观的一面。客人说的是他内心的烦恼,而主人所说的是对这种烦恼的超越。最后客人欣然接受了主人的观点,说明了他内心的矛盾得到了统一,有了完美的答案。

热点推荐:

全国成人高考历年各科真题答案汇总hot-t.gif

202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距离2022 成人高考考试

还有
  • 0
  • 0
  • 0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3年

项目管理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厂商认证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