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2,是针对成考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科目的模拟试题。
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2
专升本(语文)试题及答案2,是针对成考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科目的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修辞手法是 ( )
A.拟人、夸张
B.对偶、比拟
C.比喻、夸张
D.夸张、象征
2.《郑伯克段于鄢》中“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指责的人物是 ( )
A.郑庄公
B.共叔段
C.祭仲
D.公子吕
3.梁启超写《论毅力》,其主要论证方法是 ( )
A.归纳法
B.演绎法
C.归谬法
D.正反对比法
4.《灯下漫笔》一文中的“筵宴”和“厨房”是用来比喻 ( )
A.旧社会和当时的国家机构
B.阔人和帝国主义侵略者
C.旧社会和外国政府
D.复古的潮流和复古主义者
5.《史记》中记述先秦时诸侯各国和他们的开国元勋事迹的属于 ( )
A.列传
B.本纪
C.世家
D.表
6.下列作品中,其文体属寓言性传记散文的是 ( )
A.《马伶传》
B.《张中丞传后叙》
C.《李将军列传》
D.《种树郭橐驼传》
7.下列对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一文分析不准确的是 ( )
A.本文是以安史之乱时期的睢阳保卫战为背景的
B.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叙事与抒情并重
C.本文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细节凸现南霁云的性格
D.本文为许远辩诬采用的是驳论的论证方法
8.下列关于作品、作者、写作年代搭配错误的是 ( )
A.《炉中煤》——郭沫若——五四时期
B.《再别康桥》——徐志摩——20年代
C.《发现》——闻一多——解放战争时期
D.《香市》——茅盾——30年代
9.杜甫诗歌的基本风格是 ( )
A.沉郁顿挫
B.飘逸奔放
C.新奇壮丽
D.苍凉悲壮
10.李密《陈情表》的写作特色是 ( )
A.直抒胸臆、以操守感人
B.奏疏说理、婉约宜人
C.记叙抒情、以理服人
D.夹叙夹议、以孝情动人
11.弗兰西斯.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和唯心主义,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仆人和 ( )
A.创造者
B.控制者
C.解释者
D.主宰者
12.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是 ( )
A.达尔文
B.培根
C.牛顿
D.爱因斯坦
13.《论学问》的作者是 ( )
A.培根
B.笛卡尔
C.伏尔泰
D.狄德罗
14.《论学问》是 ( )
A.说明文
B.小品文
C.论说文
D.记叙文
15.《培根论说文集》英文版原名为 ( )
A.《随笔》
B.《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
C.《随感录》
D.《猎人日记》
16.《国殇》选自 ( )
A.《九章》
B.《九歌》
C.《天问》
D.《渔父》
17.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 ( )
A.屈原
B.曹操
C.李白
D.杜甫
18.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改造的独特诗体,称为 ( )
A.赋
B.楚辞
C.乐府诗
D.五言诗
19.屈原生活的时代是 ( )
A.春秋前期
B.春秋后期
C.战国前期
D.战国中后期
20.屈原的创作风格是 ( )
A.现实主义
B.自然主义
C.浪漫主义
D.写实主义
二、古文阅读题
1.阅读《秋水》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这段文字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什么叫“曲士”?
3.这段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4.阅读《答李翊书》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气”和“言”指的是什么?
5.作者认为“气”和“言”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怎样的?
6.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7.阅读《从军行(其四)》,然后回答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概述本诗的主题思想。
8.本诗前两句是怎样写景的?
9.本诗后两句是如何运用对照手法,把全诗推向高潮的?
三、现代文阅读题
1.阅读《灯下漫笔》中的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湾子了。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现在入了那一时代,我也不了然。但看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可见于现状都已不满了。然而我们究竟正向着那一条路走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总而言之,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但我们也就都像古人一样,永久满足于“古已有之”的时代么?都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了哪三个时代?
2.这三个时代各自的内涵是什么?
3.从这三个时代的描述中,透视出作者什么态度?
4.阅读《选择与安排》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用兵制胜的要诀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要塞既下,主力既破,其余一切就望风披靡,不攻自下。古人所以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说法。如果虚耗兵力于无战略性的地点,等到自己的实力消耗尽了,敌人的要塞和主力还屹然未动,那还能希望打什么胜仗?做文章不能切中要害,错误正与此相同。
这段话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总体说来,这段议论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6.杜甫诗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为论据,这两句诗属什么类别?
7.阅读《苦恼》中的最后片段,然后回答问题。
……姚纳沉默了一忽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姚纳为什么要向马诉说苦恼?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8.文中什么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
9.为什么说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