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临考摸底试题一,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4类型题目。
2013年成人高考语文(高起点)临考摸底试题一,本试卷总分150分,共有4类型题目。
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成语中,不出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是( )
A.祸起萧墙
B.季孙之忧
C.望洋兴叹
D.分崩离析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认为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是 ( )
A.鼓励生育
B.发展生产
C.军事扩张
D.实行仁政
3.《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 ( )
A.逐客正确
B.逐客错误
C.客利于秦
D.客有负于秦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通过五代后唐庄宗盛衰兴亡的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运用的表现手法是 ( )
A.比喻
B.夸张
C.对比
D.象征
5.梁启超《论毅力》的中心论点是 ( )
A.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B.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
C.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D.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6.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 )
A.《国语》
B.《战国策》
C.《左传》
D.《史记》
7.下列句子中,“于”字表被动的是: ( )
A.西取由余于戎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移其民于河东
D.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8.《张中丞传后叙》一文的表达方式以下列哪种为主( )
A.叙述
B.议论
C.叙述和议论
D.叙述和抒情
9.下列诗句中化用《诗经》中诗句的是 ( )
A.时酒当歌,人生几何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C.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诗歌风格融音乐、绘画、理趣于一体的诗人是 ( )
A.杜甫
B.王维
C.李商隐
D.韩愈
11.《蜀相》中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辉煌业绩的句子是 ( )
A.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脯空好音
C.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2.李后主是指 ( )
A.李商臆
B.李煜
C.李瑕
D.李白
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全词是围绕着什么来抒写情怀的( )
A.蝉娟
B.明月
C.琼楼
D.青天
14.受五四新思潮的冲击,巴金最先接受了什么思想的影响? ( )
A.革命民主主义
B.俄国民粹派
C.马克思主义
D.自由主义
15.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辞方法依次是
( )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楼中。
(2)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太;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A.拟人 排比 夸张 比喻
B.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C.比喻 排比 对偶 夸张
D.拟人 比喻 对偶 夸张
16.孔子认为“大同”、“小康”二者最本质的区别是 ( )
A.物质文明建设
B.精神文明建设
C.人事制度
D.所有制形式
17.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 ( )
A.书信
B.小说
C.辞赋
D.奏疏
18.《风波》的中心线索是 ( )
A.皇帝坐了龙庭
B.九斤老太的八十大寿
C.辫子事件
D.七斤的飞黄腾达
19.《麦琪的礼物》运用了哪种结构方法? ( )
A.追溯法
B.条平行的情节线索
C.一虚一实.虚实结合
D.四条情节线索交叉叙述
20.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 )
A.论点、论据、论证
B.论点 立论 驳论
C.论证 论证方法 论证方式
D.论据 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
二、二、现代文阅读:21~29小题,共30分。
30.阅读《风波》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太家见了,都芙嘻嘻的招呼。九斤老太早做过八十大寿.仍然不平而且康健。六斤的双丫角,已经变成了一支大辫子了;伊虽然新近裹脚,却还能帮同七斤嫂做事,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
“九斤老太…康健。六斤…新近裹脚…一捧着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31.这种描写方法对于深化小说的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32.作者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33.阅读《米龙老爹》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他一旦动手杀了那个骑兵以后.就念念不忘,一直想着:“杀普鲁士人!”他恨他们,他对他们怀着一个既贪财而又爱国的农民才会有的那种阴狠的、强烈的仇恨。正像他自己说的,他有他的主意,他等了几天。
他对战胜者是那么谦恭,既殷勤而又驯服,所以他们让他自由来去,随意进出。每天晚上他都看见有传令兵出发。他跟士兵们经常接触,学会了几句必要的德国话。一天夜里,他听到骑兵们前往的那个村庄的名字以后,就出去了。
他走出院子,溜进树林,到了石灰窑就连忙钻进那条长坑道。他在地上找到那个死人的衣服.穿在身上。 然后.他在田野里转来转去,一套儿爬,一会儿躲躲闪闪地沿着斜坡走,只要有一点响声就注意听.像违禁偷猎的人那样紧张不安。他认为时间到了,就来到大路边上,藏在荆棘丛里,继续等着。将近半夜十二点,硬土路面上终于响起了嗒嗒的马蹄声。他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准了只有一个骑兵过来,就做好准备。
这段文字中的主人公是谁?
3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5.从这段文字来看,主人公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36.阅读《故都的秋》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各小题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用,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作者通过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
37.“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突出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二字) ?
38.这四句话从哪四个方面的感受写槐树的落蕊,寂静的气氛?突出“故都”秋的什么特点(限一字)?
三、四、作文:50分。
39.法国银行太王贾库?拉斐萨托年轻时曾一度失业。一天他到一家银行求职又遭拒绝,这已是他第52次碰壁了。当他垂头丧气地走出银行时,忽然发现门前台阶上有一枚大头针.就弯腰捡了起来。没想到第二天银行来了录用通知。原来,昨天他蹲身捡针的情景恰好被这家银行的董事长看见。在董事长看来,从事银行工作.需要的正是拉斐萨托的这种精神。从此,拉斐萨托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努力,终于在法国银行界崭露头角。
请依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四、三、文言文阅读:30—38小题,共30分。
4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③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墨盒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以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⑧所闻,则得之矣。
[注]:①玃(jué):大猕猴。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③过:错误。④穿井:打井。⑤子夏:孔子的学生。⑥史记:史书。⑦经:界线。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
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41.“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
42.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它的含意?
4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卫懿公好禽,见觝①牛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誎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觗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觝者,贾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觝,农官强能禁。邶②有马,生驹不能则善鸣,公又悦而纳诸厩。宁子曰:“是妖也,君不司,国必亡。夫马,齐力者也;鸣,非其事也。邦君为天牧民,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阙③有常刑,故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自今以往,卫国必不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君必悔之。”又弗听,明年,狄④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和御失其辔;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灭懿公。 【注】①觝(dǐ:碰撞,相触。②邶(bèi):周代诸侯国,在今河南汤阴县南。③阙(jué):犹“乃”。④狄(dí):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名。 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4.春秋时期,耕战是立国之本。从全文看卫懿公的私欲给卫国带来了怎样的后果?(用文中语句作答)
45.卫懿公的灭亡具有怎样的历史教训?(用文中语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