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教育学部分
0.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属于态度的( )。
A.深刻维度
B.强度维度
C.中性维度
D.外显维度
1. 个体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态度是社会交换的产物。这属于态度的( )。
A.认知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价值表达功能
D.自我防御功能
2. 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具有“魅力”。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加权平均模式
D.总和模式
3. 在人际关系取向上,有三种需要,分别是包容需要、控制需要和(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情感需要
D.自我实现需要
4. 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
A.宽大效应
B.晕轮效应
C.中心品质
D.刻板印象
5. 我们的态度更容易被( )的人的态度所影响。
A.与我们相似
B.与我们相异
C.喜欢我们
D.我们给予高评价
6. 拉塔奈和达利的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表明,他人在场减少了紧急情况下采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这种现象被称为( )。
A.社会干扰
B.群体影响
C.群体一致性
D.责任分散
7.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8. 我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遵循加法模式。
9. 只有外表特征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
10. 支配、控制别人是身居高位的掌权者所独有的追求。
11. 外表特征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始终如一的作用。
12. 错误。外表特征在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并非始终如一地起作用,通常在初交阶段较为重要。漂亮的姑娘、帅气的男子容易相互吸引,认为外表美,品质和行为什么都好。交往时问越长,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力就逐渐由外表特征转向内在品质。
13.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从众。
14. 简要说明社会态度的功能。
15. 简要说明印象形成的模式。
16. 简要说明印象形成的效应。
17. 简要说明人际关系的取向。
18. 简要说明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19. 简要说明侵犯行为的控制。
20. 简要说明社会促进、社会惰化及各自的特征。
21. 简要说明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类型。
22. 简要说明服从的影响因素。
23. 简要说明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试分析态度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