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教育学部分
0.一般认为,_____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政治经济对教育的影响经常要以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为中间环节,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 )
A.变革性
B.持续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2.“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反映了封建社会教育具有 ( )
A.阶级性
B.脱离生产劳动
C.等级性
D.崇尚书本,呆读死记
3.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分工
B.资本主义制度
C.过低的生产力水平
D.社会活动
4.在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影响
B.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生产关系的影响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
D.本国学制变革与国外学制变革的影响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 )
A.1983年
B.1984年
C.1985年
D.1986年
6.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
D.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7.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 )
A.自我指导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8.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 )
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
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
C.师生共同参与
D.学生自愿选择
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 )
A.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D.城市与农村相结合
10.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 )
A.学生工作的教师
B.团队工作的教师
C.教学工作的教师
D.德育工作的教师
11.第一次明显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的现代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12.教育学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
13.教育制度就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14.简述教育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1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6. 简述我国小学德育应遵循的德育原则。
17. 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2.心理学部分
0.“谈虎色变”属于哪类反射活动( )
A.条件反射
B.无条件反射
C.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是( )
A.知觉
B.感觉
C.表像
D.后像
2.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
A.指向性与选择性
B.指向性与集中性
C.紧张性与集中性
D.紧张性与选择性
3.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
A.思维
B.注意
C.想像
D.复述
4.学生看小说时,头脑中的想像活动主要是( )
A.有意想像
B.无意想像
C.创造想像
D.再造想像
5.情绪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态度
C.认识
D.动机
6.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
A.自我实现
B.求知与审美需要
C.生理与安全需要
D.社交与自尊需要
7.技能的活动方式是( )
A.合乎法则的
B.知识经验的
C.遗传获得的
D.不随意运动的
8.技能是一种( )
A.智力
B.能力
C.才能
D.熟练化活动方式
9.弗洛伊德把性心理发展阶段分为五个时期。性蕾期的时间段是( )
A.3岁至5或6岁
B.18个月到3岁
C.6岁持续到12岁
D.出生持续到大约18个月
10.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着重看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其是否具有“魅力”。这属于印象形成的( )
A.加法模式
B.平均模式
C.总和模式
D.加权平均模式
11.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为( )
A.统计分析
B.社会规范
C.主观感受
D.人际关系协调
12.人可以“一心二用”,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不可能的。
13.心理健康就是没有心理疾病。
15.简述助人行为的促进策略。
16.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7.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规律,培养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