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单选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0. 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科学文化水平
D.人们的生活水平
1. 社会形态是( )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直线式的不停顿的进步
B.前进的、上升的,暂时的倒退改变不了这个总趋势
C.一个阶段战胜另一个阶段
D.不断循环
3.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
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
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
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 人的本质属性是( )
A.社会属性
B.生物属性
C.自然属性
D.精神属性
5. 人的本质在于( )
A.能够改造世界
B.在任何社会都有阶级性
C.有思想、有理想
D.人的社会性
6. 将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因素是( )
A.人有思想
B.人的劳动
C.人的自由
D.人有理性
7.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C.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D.社会科学的发展
8. 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
A.社会政治制度
B.社会经济制度
C.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D.社会道德水平
9. 用生产力评价社会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 )
A.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工具的性质
C.生产对象的性质
D.劳动资料的性质
10.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意味着人民群众可以( )
A.在历史发展规律的支配下创造历史
B.决定历史发展规律
C.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
D.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11. 个人价值是指( )
A.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B.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C.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D.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的统一
12. 个人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 )
A.依靠别人的帮助
B.依靠自己的努力
C.投身于社会实践
D.等待机遇的到来
13. 个人正确人生观的确立最根本的是( )
A.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B.与生俱来的
C.主观修养得来的
D.从书本中学习得来的
1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机体状况
C.把人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D.人的自然属性
15.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A.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中的规律性
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
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
16.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素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7. 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18.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 )
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
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9.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20.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
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1. 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22.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D.分工协作关系
23. 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