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单项选择题
0. 先秦时强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黑暗现实的人是( )
A.孔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1. “满招损,谦得益”语出自( )
A.《论语》
B.《周易》
C.《老子》
D.《尚书》
2.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
A.《孔乙已》
B.《阿Q正传》
C.《狂人日记》
D.《祥林嫂》
3. 爱因斯坦所谓的“猪栏的理想”比喻的是( )
A.安逸和享乐
B.一定的理想
C.为别人而生存
D.以暴力为根据
4. 《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章选自( )
A.《春秋》
B.《左传》
C.《战国策》
D.《论语》
5. 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以汉文帝“惜乎,子不遇时”的话来评价李广,其主要用意是( )
A.感叹李广才能出众
B.批评李广缺乏才能
C.掩饰文帝用人偏见
D.暗示李广一生不幸
6. 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补记许远的事迹,主要采用了( )
A.记叙的方法
B.描写的方法
C.夹叙夹议的方法
D.立论的方法
7. 张洁《拣麦穗》一文的主旨是( )
A.对纯真情谊的赞美
B.对美好童贞的怀念
C.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D.对幸福婚姻的憧憬
8. 《我与地坛》中的地坛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是( )
A.对比
B.象征
C.铺垫
D.烘托
9. 下列作品,属于汉乐府民歌的是( )
A.《蒹葭》
B.《湘夫人》
C.《饮酒》(其五)
D.《陌上桑》
10. 王国维认为抒写“无我之境”的代表作是( )
A.《蒹葭》
B.《饮酒》(其五)
C.《秋兴八首》(其一)
D.《早雁》
11. 《赞美》中“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的象征意义是( )
A.对黑暗现实的讽刺
B.对苦难民族的悲悯与热爱
C.诗人对人民的热爱
D.对自己情感的慰藉
12. 《前赤壁赋》行文的内索是( )
A.时间的推移
B.感情的变化
C.事理的逻辑
D.想象的展开
13. 在短篇小说中,体现出“含泪的微笑”的风格的作家是( )
A.莫泊桑
B.契诃夫
C.欧.亨利
D.普希金
14. 《雪夜访戴》中刻画王徽之的形象,重点是( )
A.突出肖像
B.记叙行为
C.描写语言
D.揭示心理
二、2.多项选择题
0. 《苦恼》中人与马的关系有( )
A.类比
B.对比
C.比兴
D.烘托
E.渲染
1. 《再别康桥》在艺术形式上体现出闻一多所提倡的( )
A.思想美
B.绘画关
C.建筑美
D.音乐美
E.情节美
2. 《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呼告句有( )
A.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C.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E.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 《过江诸人》一文采用的描写方法有( )
A.肖像描写
B.行为描写
C.语言描写
D.对比描写
E.细节描写
4. 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的“三窟”分别是( )
A.以“市义”来赢得民心
B.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来抬高孟尝君
C.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
D.修建城池来提高防御能力
E.招募军队来完善军备
三、3.古文翻译题
1.解释下列括号内的词语: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
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4.
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7.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8.
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
四、4.名句默写题
0. 青丝为笼系,_____________。(《陌上桑》)
1. 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_____________,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嬉嬉钓叟莲娃。(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五、5.阅读理解
1.木车的激情
张 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得到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京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2.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3.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的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的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
E、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6.六国论
苏 辙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霉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遁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辙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
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六、6.作文
0. 烈日下,沙漠中两个焦渴疲惫的旅人取出唯一的水壶,摇了摇。一个说:“哎呀,太糟糕了,我们只剩下半壶水了!”而另一个却高兴地说:“真幸运,我们还有半壶水!”其实,人生中的许多事就像那半壶水一样,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角度,就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答案。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