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选择题
0. 动物生态学直到生态学的( )才逐渐成熟。
A.萌芽阶段
B.建立阶段
C.巩固发展阶段
D.成熟阶段
1. 对植物开花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随季节变化的日照长度
B.随季节变化的日照强度
C.随季节变化的温度高低
D.随季节变化的温度强度
2. 生物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划分为( )。
A.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低温区
B.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高温区
C.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致死低温区
D.致死高温区、亚致死高温区、适宜温区、亚致死低温区、致死低温区
3.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这是由于( )。
A.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其他科学直接引入的
B.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C.生态学研究层次不同引起的
D.生态学与其他科学相互交叉
4. 有效积温计算公式K=(x-x0).Y中,x0代表( )。
A.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一段时间的天数
D.总积温
5. 作物的增产与减产是与作物从土壤中所能获得的矿物营养的多少呈正相关的。这种现象是( )的表现。
A.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B.李比希最低率法则
C.生物有效辐射
D.主导因子作用
6. 由于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 )出现了全球性的问题。
A.20世纪后期
B.进入20世纪后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7.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有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
A.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
B.改善植物体的有机营养,使枝叶生长健壮,花芽分化良好
C.动物白天黑夜都能活动,常不分昼夜地表现出活动与休息不断交替
D.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结构和生理上的区别
8. 阴性植物叶片长期处于弱光照下所形成的生理适应表现为( )。
A.质地较厚,叶面上常有很厚的角质层覆盖
B.枝下茎高较长,树皮通常较厚
C.茎的内部结构是细胞体积较小,细胞壁厚
D.叶绿素含量大
9. 用浅蓝色薄膜育秧与无色薄膜相比( )。
A.前者秧苗及根系都较粗壮
B.前者插后成活快,分蘖早而少
C.后者生长茁壮,叶色浓绿
D.后者粗纤维和粗淀粉以及含氮量和蛋白质的含量都较高
10.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表现在( )。
A.由于温度的影响,蜗牛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
B.土壤富含石灰质,云杉的数量会增多
C.由于森林能够阻碍气流,所以能改变风速但不能改变风向
D.由于光的作用,高山上只生长着矮小的植物
11. 生物群落除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的特征外,还具有一系列的结构特点。表现为( )。
A.森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种
B.组成群落的各种植物常常具有极不相同的外貌
C.群落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均匀
D.在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群落内形成斑块相间
12. 构成能量的潜能部分体现在下列的( )。
A.太阳的光能中
B.燃烧时产生的热中
C.储存在高山水库中的水中
D.肌肉收缩过程中
13. 群落交错区存在于两个群落的边缘,群落交错区植物种类丰富多样的原因是( )。
A.群落交错区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复杂
B.群落交错区内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简单
C.群落交错区外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复杂
D.群落交错区外部的环境条件要比两个群落简单
14. 森林的年龄是森林( )指标。
A.稳态的
B.年龄结构的
C.密度的
D.发育的
15. 自然界中某个种群数量突然发生变化,必然牵动整个食物网,首先反映在( )。
A.其数量上
B.食物链上
C.营养级上
D.消费者身上
16. 全球初级生产量分布特点是( )。
A.海洋中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增加的趋势
B.陆地上初级生产量有随纬度增加逐渐增加的趋势
C.海洋中初级生产量最大
D.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
17.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这种现象叫做( )。
A.食物链的浓缩作用
B.食物链的缩短作用
C.食物链的放大作用
D.食物链的传递作用
18. 按照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可分为( )大类。
A.二
B.三
C.四
D.五
19. 影响大气中臭氧浓度的物质主要是( )。
A.抗冻剂
B.洗涤剂
C.润滑剂
D.制冷剂
二、2.填空题
0. 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______等五类。
1. 组成生物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形态结构、______和营养结构。
2. ______的定义是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时间及强度所决定的。
3. 消费者又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______等。
4. 湖泊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即浅水层、______、深水层。
5. 山谷越深,向谷底沉降的冷空气越多,则在谷底沉积的冷空气层也越厚。谷底温度比山坡温度______。
6. 高原上的太阳直接辐射相对较强,天空散射辐射相对较弱,紫外线辐射较强,可以______微生物的活动和树木的生长高度。
7. 在热带地区,昼长是稳定的,季节性变化主要表现在______的交替上。
8. 我国天然淡水水域中常见的鲤鱼、鲫鱼,每年产卵和孵化的时间,从南方地区到北方地区逐渐后退。这是由于鱼类的产卵期受______的显著影响。
9. 如果我们了解某作物需要的______总量,就可以根据播种节令、苗情和当地气象预报的气温资料,估计该作物的成熟收割期,以便制定整个栽培计划。
10. 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以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提高植物叶绿素的光化学活性和光合速率,就能提高产量。在农业生产中,常定时施加二氧化碳气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______以下时,植物有机物不断消耗、减少,时间长了,植物就会因“饥饿”而死亡。
11. 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演替。演替总是导致一个群落走向稳定的顶级群落,群落随空间位置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这个现象反映了生物群落基本特征中的______特征。
12. 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叫做______。
13. ______主要是研究生物群落的形态和结构。它是认识生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主要指标。
14. 群落外貌常常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是群落结构的另一重要特征。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这就是______。
15. 每个层片在群落中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层片的时空变化形成了植物群落不同的______。
16. 我国对植物群落主要分为三级:高级单位——植被型,中级单位——群系,低级单位——群丛。______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
17. 如果将生态系统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公式概括可表示为:生态系统=______生物群落。
18. 从能量的角度来看,______对生态系统是无关紧要的,但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它们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如果没有它们,一些重要化学元素就会出现短缺,生态系统就不能维持。
19. 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沿______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越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三、3.判断题
0. 中群是研究生物群落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因此,对于生物种群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研究就是群落生态学。( )
A.正确
B.错误
1. 随着海拔升高积温不断减少,因此农作物在不同的海拔高度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
A.正确
B.错误
2. 种群密度也可以看成是种群个体的数目。( )
A.正确
B.错误
3. pH<3时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大多数生物将不能存活。( )
A.正确
B.错误
4. 林带可以使冬季的积雪免于被风吹走,因而保持了地温。( )
A.正确
B.错误
5. 热带雨林中分布着大量的有花附生植物。( )
A.正确
B.错误
6. 南美洲没有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 )
A.正确
B.错误
7. 由枯枝落叶→真菌→花鼠组成的食物链属于捕食食物链。( )
A.正确
B.错误
8. 一般说,食物链可以多于五个营养级。( )
A.正确
B.错误
9. 可持续发展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个效益的统一。( )
A.正确
B.错误
四、4.简答题
0. 动物采用哪些方式适应冷环境?
1.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2. 环境保护的内容是什么?
五、5.论述题
0. 论述植物对生态系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