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选择题
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0.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苛求 坎坷 枝柯 舸舰
B.阻止 狙击 租赁 沮丧
C.寒暄 萱草 煊赫 喧哗
D.包庇 奴婢 媲美 裨益
1.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四围 四维空间 随和 随声附合
B.题跋 提拔干部 体例 体力运动
C.天皇 天荒地老 学力 学历达标
D.言词 言辞犀利 衣襟 衣锦还乡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阴山以南的沃野( )是游牧民族的苑囿,( )是他们进入中原地区的跳板。( )占领了这个沃野,他们( )可以强渡黄河,进入汾河或黄河河谷。
A.不仅 也 不但 而且
B.不仅 也 只要 就
C.如果 就 不仅 也
D.如果 就 只要 就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汶川大地震后,中央再三要求灾区各级政府尽快将救灾物资发放到灾民手中,使他们的生活安居乐业。
B.昨天,苏州的媒体记者几乎倾巢出动,一大早就纷纷来到轻轨开工仪式的现场。
C.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太极用一个整齐划一的圆来表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D.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股市一路下跌,那情形真是势如破竹,叫人不得不为中国股市的前途捏一把冷汗。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道路。
B.为增强社会各方面对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国家将健全并建立药品市场价格监测管理制度。
C.那几个正处于20多岁的在校大学生在见义勇为时被汹涌的江水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
D.两会期间,很多代表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5. 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7.据美国发现频道报道,几家宇航公司正在进行一项试验,试图在1998年11月9日向太空发射一个叫做“进步号”的“大镜子”,在夜晚把光明带给世界上任何一个需要它的城市。这面大镜子反射的太阳光比满月时的光大约亮十倍。
这面“大镜子”其实是用镀铝的聚酯薄膜做的直径为25米的反射器。它被发射到太空后,将在24小时内围绕地球轨道旋转16圈。工作人员可以从空间站使用操纵杆控制反射光,使光线到达北半球的城市,使这些城市摆脱由于北极地区漫长的冬夜造成的生产和生活的不便。这项名叫“南亚2-5”的试验将在莫斯科附近进行。策划者“航天瑞佳塔”联合会希望该试验能激起各方的兴趣,以使在未来能向太空发射200个这样的反射器。1993年2月,一项叫做“南亚2”的试验就已经进行过。但那时用于反射太阳光的镜子只能反射相当于月光亮度的光线,因为那个反射面的直径只有20米,而且并不是一个完整的镜面,还不能遥控。尽管策划者对这项计划摩拳擦掌,天文学家们却并不喜欢商家们的这个主意。“我简直难以想象失去夜空的景象。这些公司的脑筋一定是出了问题。”丹尼尔?格林-剑桥一位天体物理研究中心的天文学家说。批评家担心,昼夜的自然更替被打乱,植物和动物很可能深受其害。但策划者表示,反射器将只有在被要求时才会提供这种反射太阳光的服务,并将精确地控制反射的落点,使之只照在城市和工业区内约8公里范围的地方,把对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小。
下面对第一段中美国发现频道报道的主要信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家宇航公司正在进行一次实验
B.1998年11月9日向太空发射一个叫“进步号”的“大镜子”
C.这“大镜子”在夜晚能把光明带给世界上任何需要它的城市
D.这“大镜子”反射的太阳光比满月时的光大约亮十倍
8.
宇航公司发射能照亮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大镜子”是由若干因素来实现的。下面不属于这些因素的是( )
A.它是用镀铝的聚酯薄膜做的直径25米的反射器
B.它在24小时内能绕地球轨道旋转16圈
C.工作人员可以从空间站使用操纵杆控制反射光的方向
D.这样的反射器未来还要向太空发射200个
9.
宇航公司发射“大镜子”的意图是( )
A.在夜晚把光明带给任何一个需要它的城市
B.解决北极地区漫长的冬夜造成的生产和生活的不便
C.给人类制造失去夜空的景象
D.只照亮城市及工业区内约8公里的范围
10.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镜子”是由几家宇航公司共同进行的试验,目的是给需要光明的城市制造光明
B.“大镜子”试验又叫“南亚2-5”的试验,将在莫斯科附近进行,这种试验在1993年就开始了
C.这项试验引起天文学家的非议,认为它会打乱昼夜的更替,使动植物受害
D.“大镜子”的试验者认为,这种试验会精确控制反射光的落点,对环境影响不大
二、2.古文阅读
古文阅读题
1.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新序·杂事四》)
用现代汉语写出以下句子的大意。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2.
管仲及齐桓公其他臣子对于“柯邑之盟”的态度如何?
3.
你是如何评价管仲的?
5.登科后①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②不足夸,今朝放荡③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①这首诗是孟郊四十六岁进士中第之后而作。②龌龊:指处境不如意,思想上拘谨局促。③放荡: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春风得意”在诗中作何理解?
6.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3.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题
1.远方似乎总是使人向往的。
其实有关的远方,有丑的远方。
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远方的平房变成宫殿,远方的小溪变成大江,远方的雪原变成绿土,远方的强悍变成温驯。 一些最坏的形容词,也可能被加在我们不了解的远方。
山是纵的远方。有限的高峻是无限的诱惑,长年的沉默是不变的磁力,总是使人自动地往它那里去;登高山又有高山,登不完的高山,登不完的向往。跛脚的拜伦以眺望写出对山的感情。对一个爱纵的远方的人来说,只能做山下的青草,而不能做山上的云,也是悲哀的了。
东方! 中国! 曾许久是西洋人心中的远方。想象中的天堂,招引着多少西洋人金碧辉煌的梦想。虽然它不是天堂,但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意大利青年仍兴奋地对我说:“我终于来到这里,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东方!”
一个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一直使人向往,那就是天堂。对天堂的向往长久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他们渴望通过上帝启示的窄门走进那远方。地狱也是最远的远方,关于它的传说令人恐惧。有人因向往天堂而做好事,有人囚怕进地狱而做好事。远方,常在冥冥中驱策着人们!
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远方的漫游,虽然掺着乡愁,却一直在拓展着人们的胸怀,成熟着人们的思想。司马迁曾漫游远方,为他的《史记》积淀了底蕴。古希腊的两位史学家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曾漫游远方,从而写出了那么有气魄的历史!年轻时远游埃及,看到了与雅典不同的另一形态的文化,使柏拉图开拓了视野,而影响到他《理想国》的写作。
远方也许像非洲的莽林,布满死亡,也充满生机。远方也许是荒漠,但乐园是开拓了的荒漠。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不是人生。曾看过赛克爵士写的《探险史》,那是人类从古到今,用行动去抵达远方的奋斗的记录。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
无论我们到哪里,天空总在上面。远天的星辰以常年的静默逗人遐思。我们发现一颗星,却另有一颗星。如果人生是无涯的山脉,那么活着就是一连串对远方的向往与朝圣。我们到了一个远方,却又有另一个远方在呼唤。无穷的远方,有限的生命,多少英雄要以有限的生命去征服无穷的远方,但远方依旧微笑,而英雄却一个个倒下。即便如此,也只管去走自己这段路,英雄的身后自会有新的英雄。
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聿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不管笼子多大,笼子不是天空。
或美或丑,对你,远方仍是温柔而有力的挑战,你去吗?
第3段中画线的语句表明厂什么?
2.
作者从空间的角度写“山是纵的远方”,此外还写了几种“远方”?
3.
作者认为对“远方”应持的态度是:
4.
第7段中使用司马迁、柏拉图等人的事例,有哪些作用?试着从中外历史上再举出两个类似的例子。
5.
作者在第2段中说“有美的远方,有丑的远方”,从全文角度谈谈你对“美的远方,丑的远方”的认识。
四、4.作文
作文题
0. 假如你即将毕业,这时有一家和你专业对口的单位来你学校招聘,请你写一封规范的求职信来推荐自己。字数不少于200字。
1. “在我的生活中,我梦想过见到一大群野生动物、丛林和热带雨林,到处都是小鸟和蝴蝶。但是现在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到时候能不能再见到这些东西。”这是一名儿童在一部短片中诉说他对气候变化的担心,这部短片描绘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世界末日景象。这是发生在2009年12月7日开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的一幕。童真的声音、直白的质问,这名儿童说出的每一句话就像警钟一样敲打着每个人的心。他的担忧绝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由于人类社会在工业化进程中过量排放温室气体,已经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加速恶化,温室效应已经发生。请你以“环境与人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