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单项选择题
0. 《晏子对齐侯问》一文运用的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 )
A.比喻
B.反复
C.排比
D.反诘
1.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
A.《战国策》
B.《春秋》
C.《尚书》
D.《国语》
2. 庄子在《秋水》中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作比喻,所论证的道理是( )
A.国君要以德治国
B.为政要以民为本
C.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
D.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
3. 《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是( )
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B.满招损,谦得益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D.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 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的诗人是( )
A.吴伟业
B.王士稹
C.顾炎武
D.袁枚
5. 下列作品属于历史散文的是( )
A.《秋水》
B.《与友人论学书》
C.《徐文长传》
D.《冯谖客孟尝君》
6. 《李将军列传》中涉及的人物不包括( )
A.程不识
B.苏武
C.李蔡
D.卫青
7. 《张中丞传后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 )
A.抒情和议论并重
B.议论和叙事并重
C.叙事和抒情并重
D.叙事和描写并重
8. 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描写西山之高峻时所运用的表现方法是( )
A.对比反衬
B.正面白描
C.象征暗示
D.侧面烘托
9. 《采薇》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是( )
A.送别诗
B.山水诗
C.战争诗
D.爱情诗
10. 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 )
A.屈原
B.陶渊明
C.李白
D.杜甫
11. 《陌上桑》所描述的主要人物形象是( )
A.耕者
B.罗敷
C.使君
D.女婿
12. 李白山水诗抒情的最大特征是( )
A.借景抒情
B.借事抒情
C.融情于景
D.借物抒情
13. 《世说新语》是一部( )
A.讽刺小说集
B.志怪小说集
C.笔记小说集
D.传奇小说集
14. 《断魂枪》开头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后文人物性格的展现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制造一种急剧动荡的气氛
B.设置一个让人表演的舞台
C.展现一幅人物活动的背景
D.反衬种种落后于时代的心态
二、2.多项选择题
0. 在《秋水》中,庄子认为人的认识所受到的限制有( )
A.时间的限制
B.空间的限制
C.先天素质的限制
D.后天教育的限制
E.认识工具的限制
1. 《与友人论学书》中孟子与万章等人谈论的问题是( )
A.出
B.文学
C.去就
D.辞受
E.取与
2. 秦晋觳之战中,秦国失败的原因是( )
A.劳师袭远
B.以贪勤民
C.出师不义
D.狂妄自大
E.背弃盟约
3.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 )
A.《电》
B.《雷雨》
C.《雾》
D.《雨》
E.《日出》
4. 下列符合《拣麦穗》一文艺术特色的是( )
A.先抑后扬
B.运用铺垫
C.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D.行为细节描写
E.运用象征手法
三、3.古文翻译题
1.解释下列括号内的词语: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2.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3.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
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7.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
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四、4.名句默写题
0.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1. _____________,孤舟一系故同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 回眸一笑百媚生,_____________。(自居易《长恨歌》)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自古繁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五、5.阅读理解
1.耕作的诗人
张 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决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犬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辨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文中括号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2.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3.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5.劝 学
《荀子》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政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6.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阐明深刻的道理,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比,具体而生动地说明抽象的道理。试以第三段为例,说说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六、6.作文
0.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对他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东西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