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单项选择题
0. 《论语》的作者是( )
A.孔子
B.孔子的弟子
C.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D.孔子及其弟子
1. 《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中心旨意是宣扬( )
A.“和”而“同”
B.不“和”而“同”
C.“和”而不“同”
D.不“和"而不“同”
2. 庄子《秋水》的主旨是阐发( )
A.为政以德的道
B.吸纳人才的主张
C.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D.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
3.《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A.对比
B.类比
C.象征
D.烘托
4.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是为了反对( )
A.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复古
B.王慎中、唐顺之的模仿唐宋
C.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独抒性灵”
D.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
5. 我国早期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
A.《春秋》
B.《战国策》
C.《论语》
D.《左传》
6. 在《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作者所采用的主要人物描写方法是( )
A.肖像描写
B.言语描写
C.行为描写
D.心理描写
7. 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驳斥诬蔑许远投敌的谬论时,其批驳的主要着眼点是( )
A.驳斥论点
B.驳斥论据
C.驳斥论
D.驳斥态度
8. 《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西山高大特立的侧写语句是( )
A.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B.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D.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9. 提出文学创作“性灵说”的晚明作家是( )
A.袁宗道
B.袁宏道
C.袁中道
D.李卓吾
10. 《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主旨是( )
A.揭露阉党魏忠贤的罪恶
B.表现史可法的治兵方法
C.赞颂左光斗的品德与性格
D.鞭挞厂狱的罪恶
11. 《再别康桥》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的抒情方法是( )
A.借景物抒情
B.借比喻抒情
C.借象征抒情
D.借举止抒情
12. 下列《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的诗句中,象征着历史的祖国美好希望一再失落的是( )
A.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B.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C.绯红的黎明正在啧薄
D.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
13. 小说《苦恼》中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展示了“人与马”之间的关系。这两方面又构成了( )
A.对比关系
B.类比关系
C.象征关系
D.层递关系
14. 《麦琪的礼物》的语言特点是( )
A.平易素朴
B.清新优美
C.幽默诙谐
D.铿锵刚劲
二、2.多项选择题
0. 下列文章中,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有( )
A.《季氏将伐颛臾》
B.《赵威后问齐使》
C.《寡人之于国也》
D.《秋水》
E.《谏逐客书》
1. 《晏子对齐侯问》一文的艺术特点有( )
A.运用双重比喻,反复论证
B.运用典故,形象逼真
C.说理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接受
D.论述深刻,富于哲理
E.语言精当、贴切
2. 《陌上桑》的故事主要融合了哪几个民间主题( )
A.夸女婿
B.赞美女
C.桑林戏
D.劝农桑
E.抢民女
3. 《饮酒》(其五)所运用的主要抒情达意的方法有( )
A.直抒胸臆
B.借事抒情
C.借景抒情
D.借典故抒情
E.借比喻抒情
4. 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文赋的哪些形式特征( )
A.主客对答
B.抑客伸主
C.散句、骈句交错使用
D.押韵
E.含蓄朦胧
三、3.古文翻译题
1.解释下列括号内的词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
2.
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3.
将有西师过(轶)我。
4.
自余为(僇人)。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7.
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
8.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四、4.名句默写题
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1. 白云一片去悠悠,______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 ____________,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3. 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五、5.阅读理解
1.寂静钱钟书
周劫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 2月1 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2.
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3.
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5.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笔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6.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六、6.作文
0.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后,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题目自拟;(3)立意自定;(4)字数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