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预测试卷2:本套试卷总分:150分;共有7大题;测试时间:120分钟
2011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预测试卷2:本套试卷总分:150分;共有7大题;测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一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2.
第 1 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4.
第 2 题 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达成共识到制订计划,__________欧盟在军事一体化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②领导既然这样要求,虽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也只能__________而为之了
③实践证明,人的大脑愈用愈发达,不用则会__________
A.表明勉励蜕化
B.说明勉力蜕化
C.说明-勉励退化
D.表明勉力退化
6.
第 3 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剥蚀挈妇将雏变本加厉不肖子孙
B.发迹鸦鹊无声按部就班越俎代庖
C.美差迫不急待海市蜃楼明火执仗
D.锁屑绵里藏针焕然一新察言观色
8.
第 4 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目前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和商业上的投机心理__________着学术,一些学者忘记了学术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取媚世俗,热衷炒作。
②他(巴尔扎克)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__________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③鹰在天空飞翔着,发出了短促而__________的歌声,如同一个信号。我凝望着鹰,想从它的歌声中听出珍贵的消息。
④几家上市公司的倒闭,引发了股市的大幅__________;证监会对此予以高度关注。
10.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那艰难的日子里,我们 同心,互相激励,终于取得了成功。
②我也没有这么高傲,对于一位素不相识的投稿者,会 的写信去叫他。
③据乐凯公司总裁 ,他们准备诉诸法律,以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失。
④明朝末年,朝廷内里蛀空,边患 ,民不聊生。
A.鼎力轻率透漏频繁
B.戮力轻率透露频仍
C.戮力草率透漏频繁
D.鼎力草率透露频仍
12.
第 6 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建议有关部门能否考虑设立租房介绍所,使动迁居民能租到临时房屋
B.如果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审美感,那么阅读中就能正确理解文章的含义
C.问了一下才知道,河东是工厂,为了避免粉尘少吹进房间,不得不把向东的窗子关死
D.瑞典突厥语言学家贡纳雅林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将于3月4日至21日访问我国
二、选择题二
二、(12分,每小题3分)
2.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7~10 题:
诗,讲究用典,讲究出处。读诗时讲究出处,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是只注意两者的字句的相同处,忽略了两者的相异处,认为这样便是有出处。论者多以为杜甫《后出塞》中“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本于《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这话好像很确切,
但《诗经》里的写萧萧马叫,显得军容肃整。说旗子悠悠飘扬,显得士兵心情悠闲,因为那是出去打猎。杜甫写出军作战,落日句气象壮阔,风萧萧有悲凉意,心情是悲壮的。因此两者都成名句。正如清代王夫之所说:“用意别,则悲愉之景原不相贷。出语时偶然凑合尔。”
《西清诗话》中说,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一联,前一句出自《祢衡传》“挝《渔阳操》,声悲壮”。后句出自《汉武故事》“星辰动摇”。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因为杜诗里讲的是“鼓角”,同祢衡击鼓时的《渔阳操》毫无关系,“悲壮”又不限于《渔阳操》。再说,《汉武故事》讲“星辰动摇”,诗句讲“星河影动摇”。这两句写所见所闻,是写实,不是用典。
也的确有出处,但它的好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它的好处不在于出处,而是超过它的出处。所以,认为有出处的诗就好,也是应注意的问题。南梁萧纲的“湿花枝觉重,宿鸟羽飞迟”,只是说因下雨而花重鸟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联系暮雨中送客,加上“冥冥”,形容暮,“重”“迟”都指雨,由于送客又联系到帆,内容比前两句更丰富。他写得好,是因为借鉴前人之作用来反映生活,写得更丰富、生动、真切。
谈到丰富和生动,与出处、用典类似的是仿效、点化。
韦应物有这样的诗句:“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光说“一笑”,没有作具体描绘。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绘神态细致多了,也显得具体多了。因为,这是融进了作者的人格个性的,可谓一种创造吧。
第 7 题 第一段中“因此两者都成名句”,其主要原因是( )
A.两者都使用了生动、凝练的语句
B.两者都使用了生动、相似的语句
C.两者都使用了生动、优美的语句
D.两者都使用了生动、独特的语句
4.
第 8 题 根据文意,第二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语句是( )
A.其实,这里讲的出处并不确切
B.其实,这并不能算是找到出处
C.其实,诗句与出处都不尽相同
D.其实,诗句意境却比出处丰富
6.
第 9 题 “读诗讲究出处,要防止两种偏向”,这两种偏向应是( )
A.①认为与前代作品字句相同,都是偶然巧合。
②认为没有出处的诗就不是好诗。
B.①认为与前代作品字句相同,便是有出处。
②认为有出处的诗就是好诗。
C.①认为与前代作品字句相同,都是偶然巧合。
②认为没有出处的诗就不是好诗。
D.①认为与前代作品字句相同,都是偶然巧合。
②认为有出处的诗就是好诗。
8.
第 10 题 下面说法,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①文中王夫之语,实际是说那些与前人字句相同的诗句,都不过是偶然巧合罢了。
②只注意字句的相同之处,甚至把没有出处说成有出处,会把人引导到故纸堆中去。
③韦应物“漠漠帆来重”等句写得精彩,主要是由于他借鉴了前人的创作方法。
④仿效和点化,必须丰富、深化原来诗句,或者创造出新的意境,做到推陈出新。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三、现代文阅读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三、(25分)
2.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11~15 题:
幸福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它使我们由衷地感到:活着是多么有意义,人生是多么美好。因此,幸福的体验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人整个一生的,因为它所色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很幸福时,他的心中就会响起这样一个声音:“为了这个时刻,我这一生值了!”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而又说自己“幸福”,那就是滥用了大字眼。所以,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结,而是灵魂的愉悦。幸福只是灵魂的事,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苦难与幸福是相反的东西。但苦难与幸福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直接和灵魂有关,并且都牵涉到对生命意义的评价。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的灵魂都是沉睡着的,一旦我们感到幸福或遭遇苦难时,它便醒来了。如果说幸福是灵魂的巨大愉悦,这愉悦源自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强烈感受;那么,苦难之为苦难,正在于它撼动了生命的根基,打击了人对生命意义的信心,因而使灵魂陷入了巨大痛苦。生命意义仅是灵魂的对象,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只要是真切的,就必定有灵魂的出场。外部的事件再悲惨,如果它没有震撼灵魂,也只能是一个精神事件,却称不上是苦难。一种东西能够把灵魂震醒,使之处于虽然痛苦却富有生机的紧张状态,那它一定具有某种精神价值。
快感和痛感是肉体的感觉,快乐和痛苦是心理现象,而幸福和苦难则完全属于灵魂。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两者凸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幸福是生命意义得以实现的鲜明感觉。一个人在苦难中也可以感觉到生命意义的实观:因为苦难与幸福并不一定是互相排斥的。当然,在更多情况下,人们在苦难中感觉到的却是生命意义的受挫。但是我相信,即使是这样,只要没有被苦难彻底击败,苦难仍会深化一个人对于生命意义的认识。
领悟悲剧需要有深刻的心灵,人生的艰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有的人一生遭遇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第 11 题 从第一段的文意看,“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是什么?
4.
第 12 题 根据第一段、第二段的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为什么说:“幸福不是零碎和表面的情绪,而是灵魂的愉悦”?
(2)快感和幸福有什么不同?
6.
第 13 题 根据第三段的文意,解释“对它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一句中包含下列词语的意义。(5分)
“它”是指
“肯定”是指
“否定”是指&
8.
第 14 题 根据第四段的文字表述,完成下表。(每个方框只填两个字)
10.
第 15 题 用一句话概括第五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20个字)
四、文言文阅读
2.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16~18 题: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阎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耐.揉竹为絙①,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日:“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梁纪》有删节)
[注]①缰: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
第 16 题 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4.
第 17 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
B.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岷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
C.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
D.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
6.
第 18 题 翻译下列句子。
(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
(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
五、诗词阅读
2.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19~20 题: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①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⑦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⑦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时宰:指当时的宰相章悼,他对苏轼一贬再贬,必欲致之死地。②彭泽:指陶渊明,他任彭泽县令后一百多天即弃官归隐。③出处:出仕和隐居。
第 19 题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这两句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
第 20 题 “千载人”和“百世士”是什么意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
六、作文一(20分)
2.
第 21 题
七、作文二(50分)
2.
第 22 题 有一幅很特别的羊皮画,画的是一个长相如史前岩画上走下来的小人,手舞足蹈,快乐无比;上面还描了三个歪歪斜斜的汉字——银与福。卖画的老人说:“银子就是银子,银子不是所有的东西。如果银子是一切,羊皮上就不会再写一个福字送你了。有银子比有福容易,有人有了银子,还要去找福;银子永远不能骑在福上。”所谓“银子”就是金钱,而所谓“福”就是幸福。卖画老人的话引起你怎样的感想?请以“银与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