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摊余成本法与市值法无绝对优劣,前者以稳定为代价隐藏风险,后者以透明为前提暴露波动。投资者需穿透估值方法表象,结合产品底层资产、流动性设计及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理性决策。
基金估值方法直接影响净值波动与投资者体验,摊余成本法与市值法作为两大核心手段,在估值逻辑、风险特征及适用场景上存在本质差异。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投资期限及市场环境,理性选择估值方式。
一、摊余成本法
摊余成本法的核心逻辑是“持有到期,收益均摊”。其将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的票面利息及买入时的溢价/折价,按剩余期限平均摊销至每日,计提收益时忽略市场价格波动。例如,某基金以95元购入面值100元、票面利率3%、剩余期限1年的债券,每日收益为(3元利息+5元折价收益)÷365天≈0.0219元,净值曲线平滑如直线。
1、适用场景:
(1)封闭式产品:如定期开放债券基金,其资产到期日不晚于封闭期结束日,可确保“持有到期”假设成立。
(2)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净值波动极小,适合追求稳健收益、厌恶市场波动的群体。例如,某摊余成本法债基在2024年债市调整期,单日净值波动不足0.01%,而市值法同类产品跌幅超1%。
(3)流动性受限市场:当债券交易不活跃或缺乏可靠市价时,摊余成本法可避免净值虚高或虚低。
2、潜在风险:
(1)信用风险滞后暴露:若债券发行人违约,基金可能因未及时调整估值而掩盖亏损。例如,2023年某摊余成本法货币基金因持仓债券违约,净值虚高引发投资者集中赎回,最终被迫清算。
(2)市场利率风险:长期持有至到期策略可能错失利率下行期的资本利得。
二、市值法
市值法直接采用市场交易价格或第三方估值(如中债估值)计算净值,实时反映资产价值变化。例如,某债基持仓债券当日市价下跌2%,基金净值同步反映该跌幅,投资者可立即感知风险。
1、适用场景:
(1)开放式基金:如股票型、混合型基金,需每日披露净值以支持申赎。2025年一季度,市值法债基平均换手率达120%,远高于摊余成本法产品的30%,体现其流动性优势。
(2)主动管理型产品:基金经理可通过调仓捕捉市场机会。例如,某市值法债基在2024年四季度债市反弹中,通过加仓高评级信用债,季度收益达3.2%,超越同类摊余成本法产品1.5个百分点。
(3)透明度要求高的投资者:市值法净值波动直接揭示市场风险,促使投资者主动管理风险。例如,某权益类基金在2025年股市调整期,单日净值跌幅超5%,但吸引长期投资者逆向加仓。
2、潜在挑战:
(1)净值波动加剧非理性交易:部分投资者因短期净值下跌恐慌赎回,错失后续反弹。
(2)估值准确性依赖市场环境:在流动性枯竭或极端行情下,市价可能偏离真实价值。例如,2022年某信用债因负面舆情暴跌,但后续违约概率未显著上升,市值法估值导致基金净值短期虚降。
三、监管导向与趋势
监管层持续推动估值方法优化:
1、限制摊余成本法滥用:资管新规要求仅封闭式产品及符合条件的现金管理类工具可采用摊余成本法,遏制“伪净值化”产品。
2、强化市值法透明度:要求开放式基金每日披露净值,并同步披露前十大重仓股/债的市值变化。
3、引入“影子定价”机制:对摊余成本法产品,通过偏离度监控(如货币基金偏离度超过0.5%需调整)防范净值虚高风险。
四、投资者选择建议
1、风险偏好低、投资期限长:优先选择摊余成本法封闭式债基,如某6个月定开债基年化收益3.8%,最大回撤仅0.2%。
2、风险偏好高、追求超额收益:配置市值法权益类或混合类基金,如某灵活配置型基金近3年年化收益12%,但最大回撤达25%。
3、关注估值方法切换风险:若摊余成本法产品转型为市值法(如货币基金新规),需警惕净值波动加剧。
相关推荐:
教材精讲视频课程、经典母题、历年真题、模拟试卷、电子资料等,可扫码沉浸式学习~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精讲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经典母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99/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会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79/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押题救命班(考前500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500/科 |
基金从业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