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中级经济师两科5个月备考计划摘要:基础阶段,通读教材,梳理知识框架并整理错题;强化阶段,攻克高频考点与计算,建立两科联动;冲刺阶段,真题模拟,适应节奏并查漏补缺;考前阶段,记忆重点公式,巩固技巧,调整状态。
中级经济师考试有两个科目,即《经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和实务》,如果两个科目一起备考,要怎么制定备考计划呢?
以下是中级经济两个科目5个月的备考计划,可供参考。
1、基础阶段(1-2个月):全面梳理知识点
目标:通读教材,建立知识框架,理解核心概念。
任务分解:
《经济基础知识》(每天 2-3 小时)
按模块顺序学习: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共 6 大模块,37 章)。
每章学习步骤:
先浏览章节大纲,明确重点(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财政中的税收制度)。
精读教材,标注关键词和易混点(如 “边际成本” 与 “平均成本” 的区别)。
完成教材配套习题,核对答案并整理错题,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工具辅助:用思维导图梳理章节逻辑(如 “市场结构理论” 分支图),帮助记忆。
《专业知识和实务》(每天1-2小时)
根据所选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按章节顺序学习核心理论(如人力资源中的薪酬设计、工商管理中的战略规划)。
结合工作场景理解实务内容(如用 “企业招聘流程” 对应人力资源管理中的 “人员甄选” 章节)。
标记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如金融专业的 “现值计算” 公式),单独整理成笔记。
每周复盘:周末用1小时汇总两科错题,分析错误原因(如概念混淆、公式应用错误),针对性补强。
2、强化阶段(第1-2月):重点突破与跨科联动
目标:攻克高频考点和计算难点,建立两科知识联系。
任务分解:
《经济基础知识》(每天2小时)
聚焦高频考点:
经济学:弹性理论、市场均衡、国民收入核算(结合统计模块的 “数据特征测度”)。
财政:财政支出分类、税收转嫁、政府预算(与实务中的 “财政税收专业” 内容联动)。
法律:合同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理解后可辅助实务案例分析)。
计算专项:集中练习 “GDP 计算”“税率换算”“回归分析” 等题型,总结解题步骤。
《专业知识和实务》(每天2小时)
实务案例专项:
人力资源管理:结合 “员工绩效考评争议” 案例,练习分析题答题逻辑。
金融:通过 “货币政策工具应用” 案例,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
跨科关联:将实务中的专业内容与公共科目的基础理论结合(如用 “供求原理” 分析 “金融市场利率波动”)。
工具辅助:使用历年真题集(近5年),每周完成1套《经济基础知识》+1套《专业知识和实务》真题,严格限时训练,分析命题规律(如公共科目的 “细节题” 占比、实务科目的 “场景题” 陷阱)。
3、冲刺阶段(1个月):真题模拟与查漏补缺
目标:适应考试节奏,提升答题速度和准确率。
任务分解:
全科模拟考试(每周2次,每次3小时)
按照考试时间安排模拟(如上午考《经济基础知识》,下午考《专业知识和实务》),使用机考模拟系统(中国人事考试网提供)适应电子化答题。
重点训练:
公共科目:控制单选题(每题1分钟)和多选题(每题 2 分钟)的答题时间,避免因犹豫失分。
实务科目:案例分析题需先理清题干逻辑,再结合知识点分点作答(如 “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需按 “招聘 - 培训 - 绩效” 流程拆解)。
错题复盘与知识点扫盲
整理前两阶段的错题本,重新练习易错题目,重点突破 “反复错” 的知识点(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快速浏览教材目录,用 “关键词联想” 方式检验记忆(如看到 “需求价格弹性”,能快速说出公式、类型及影响因素)。
四、考前阶段(一周左右):调整状态与应试准备
目标:缓解焦虑,熟悉考试规则,确保发挥稳定。
任务分解:
重点记忆与公式默写
背诵公共科目的 “数字类考点”(如 “增值税税率”“诉讼时效期限”)和实务科目的 “政策要点”(如 “最新个税改革内容”)。
默写高频计算公式(如 “边际收益 = 边际成本”“复利终值公式”),避免考场遗忘。
应试技巧巩固
公共科目:多选题遵循 “谨慎原则”,不确定选项不选;单选题善用排除法。
实务科目:案例分析题按 “理论 + 材料分析” 结构作答,分点编号清晰(如 “①根据 XX 理论,题干中 XX 行为符合 / 违反 XX 原则”)。
通过以上计划,考生可系统性攻克两科,兼顾广度与深度,提高一次性通过的成功率。祝备考顺利!
经济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