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分析师书籍推荐之一

系统分析师 责任编辑:ITKiller 2006-09-07

添加老师微信

备考咨询

加我微信

摘要:下面对一些有关书籍进行相关介绍:国内著书有以下三本,都是51CMM张友生博士以中国系统分析团名义和考试复习资料用书名义出版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张友生本书涵盖了《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的部分内容,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参考用书。本书内容包括系统计划、需求分析与定义、系统设计、软件设

下面对一些有关书籍进行相关介绍:

国内著书有以下三本,都是51CMM张友生博士以中国系统分析团名义和考试复习资料用书名义出版的。

系统分析与设计技术
张友生

本书涵盖了《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的部分内容,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的参考用书。 本书内容包括系统计划、需求分析与定义、系统设计、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系统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设计、文档编制、项目管理、软件质量管理、实时系统分析与设计、嵌入式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化基础知识、信息系统基础知识等内容。本书对《系统分析师考试大纲》部分内容的详细讲解,是对《系统分析题教程》的补充。 本书适合于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级别考试的考生。

系统分析师技术指南
张友生 徐锋

本书对前沿而又成熟的系统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讨论,包括CMM与过程改进、J2EE与.NET平台、中间件及相关技术、应用服务器、Web Service、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操作数据存储、导构数据库的集成、企业应用集成、XML、软件构架、设计模式、UML、RUP、SOAP、ERP/SCM/CRM、工作流、软件产品线、XP与敏捷编程、实时系统和嵌入式系统、网格计算与普适计算等。这些技术和方法是任何一位合格的系统分析师必须具备的知识,也是系统分析师考试考的知识点。阅读本书,犹如进入IT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殿堂。 本书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系统分析师日常工作的参考手册;既是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的必读书籍,也是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参考书。


  系统分析师常用工具
张友生

本书对当前流行的软件工程所使用的一些工具进行了详细讨论,包括需求分析工具、软件设计工具、数据库设计工具、项目管理工具、程序设计工具、测试工具等,既讨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也介绍了各类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本书由中国系统分析员顾问团组织编写,作为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系统分析师级别的辅导教程。既可作为系统分析师日常工作的参考手册,软件设计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程序员进一步深造和提高的学习用书,也可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和工作参考书,以及大学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


根据网上多数评价,内容比较杂,不能算特别实用,说系统分析员所有的技术都要了解,于是就把各种各样的技术都放在一起了;而系统分析工具,却推荐的是测试管理工具。这到底能给国内同仁带来多大的帮助?所以我们既不推荐也不反对。

如果谁有更好的书籍推荐,请告诉我。

国外以系统分析名义出版的书主要有以下3本:

  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原书第6版)

【作者】 (美)Jeffrey L.Whitten,Lonnie D.Bentley,Kevin C.Dittman
【译者】 肖刚 孙慧

本书采用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以整个信息系统构件和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为主线,全方位分析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层面。书中每一章都提供了大量的引用案例,生动翔实,附有大量各类习题,深刻实用,便于学生加深理解书中所述理论,及时运用所学知识。主要特点如下:
平衡概念、工具、技术以及应用等各方面内容所占的比重
提供丰富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例子
结合传统方法(如结构化分析和信息工程)和新方法(如面向对象分析、敏捷开发和快速应用开发) 本书是介绍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工具和应用的力作,自问世以来,广受欢迎,以至于一版再版,延续至今。
本书采用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以整个信息系统构件(基于Zachman框架)和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FAST方法学)为主线,详细探讨了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前期、中期和后期以及跨生命周期的活动。另外,书中每一章都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讨论题、研究题和小型案例,以加深读者对书中所述理论的实际应用和掌握。
本书内容丰富、详实生动,特别适合作为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专业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同时也可作为软件工程、系统分析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系统分析与设计

【作者】 John W.Satzinger Robert B.Jackson Stephen D.Burd
【译者】 朱群雄 汪晓男 等

本书既关注概念,也重视方法。书中介绍了最完整和最先进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在承认现实世界中开发环境多变的同时,强调基本的一直价值。指出在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中,项目管理、系统建模、对象技术、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Internet和打包技术时必须要关注的。对学习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本书可以使你为驾驭现在、应对未来做好准备。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原书第2版)
【作者】 (美)Grady Booch
【译者】 冯博琴 冯岚 薛涛 崔舒宁

本书的作者Crady Booch是面向对象技术的先驱,也是Retioml软件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撰写了多本“面向对象开发”和“软件工程”的畅销书籍。本书是Booch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是面向对象理论和方法的经典著作。 本书从概念、方法和应用三个龟度全面深入论述面向对象技术及其表示法。此外,书中还给出大量详实的例子,帮助读者学习和理解面向对象方法以及在实际领域中如何运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技术来开发软件。全书论述既深刻又浅显易懂,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本书是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本书是一本好的参考书。
本书是UML的开山鼻祖Booch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此领域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著作,在推动面向对象技术走向现实应用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曾两次获得《Software Development》杂志的Jolt图书大奖 。
本书吸收了众多项目的丰富经验,从概念、方法和应用三个角度全面深入论述了面向对象技术及其表示法。作者以大量用C++语言实现的实例,阐明各种基本概念,解释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并展示在不同领域卓有成效的应用。
全书论述既深刻又浅显易懂,对于高等院校的学生,本书是一本好的教材,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本书是一本好的参考书。
GradyBooch是Rational公司的首席科学家,由于他在对象方法和应用中的开拓性工作而受到国际软件开发界的广泛尊敬。他曾撰写过几本有关软件工程和面向对象开发的畅销书(Booch先生主要著作的中文版均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他还赞是《Object Magazine))、 《C++Report》和《Software Development》等杂志
的专栏作家,并与Ivar Jacobson和Jim Rumbaugh共同担任了Addison-Wesley公司“对象技术”丛书的主编。

阅读国外这方面的书,常有思路拓宽的感觉。不过稍显陈旧(仅为个人观点)。

关于需求分析的书,倒是很有参考价值,值得进行推荐!

实用软件需求

【作者】 (美)Benjamin L.Kovitz
【译者】 胡辉良 张罡

本书特色: ●软件问题的元素 ●用户接口或其他接口设计文档 ●如何从已知的编程技巧中得到有用的需求 ●描述问题域 ●分解问题的非层次化方法 ●应用MichaelJackson的“问题框架” ●常见错误及如何纠正它们 ●来自真实项目的文档实例 本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过全新的视角介绍了书写良好需求的格式和指导原则,以及分析需求问题的框架模型。本书讲述了问题域概念,列举了需求文档和规格说明书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重点引入了Michael Jackson的问题框架概念,通过非层次化的方法,举例演示了如何使用问题框架把巨大、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问题。 本书内容丰富、编排合理,为程序员、测试人员、用户接口设计人员以及技术写作人员等提供了所需的全部信息。 “在被僵化的方法论驱动的领域,我欣喜地发现,本书采用实用的、非教条的方法为枯燥但必要的任务注入了新的激情……” ———P.Abrahams,ComputingReviews “……包含完整并且吸引人的丰富实例。” ——AlanZeichick,SoftwareDevelopmentMagazine “一本面向问题的书……含有优秀的素材,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Gregory V.Wilson,Dr.Dobb's Journal ·我发现本书非常好……全新的视角……作者在线论坛是极好的资源……” ———Jason Bennett,Slashdot ·充满了好东西——见解精辟、内容充实。” ——MichaelJackson,JSP和JSD的创立者


高级用例建模 卷I:软件系统
【作者】 (美)Frank Armour,Granville Miller
【译者】 饶若楠

本书为软件工程实践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易读的对用例建模的指南,同时阐明了高级用例建模思想,描述了实现用例建模的过程,并讨论了各种用例建模问题。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业内的资深希赛网,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面向对象的专业书籍。本书适合各类软件人员阅读,同时还非常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面向对象分析(OOA)课程的教材。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用例的书。作者利用他们丰富的经验,给出了一系列极好的、有深刻见解的详细例子,解释了一些关键问题并提出了士。何使用用例的宝贵建议。”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软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
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