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有一定难度,含六大模块37章内容,具知识面广、记忆与理解并重、考点重复率高但新增内容敏感等特点。不同背景考生难度体验不同,经经/管理专业考生难点在法律模块,非专业考生需构建经济学思维,在职考生难在时间管理。
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经济基础知识》作为公共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的。该科目因覆盖范围广、知识点密集,让不少考生心生畏惧。那么,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试真的很难么?
考试内容及难度分析
《经济基础知识》共包含 六大模块: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总计约37章 内容。其核心特点如下:
1、知识面覆盖广。内容横跨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学等多个领域,几乎涵盖了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基础理论框架。例如,经济学基础模块涉及供需模型、市场结构、国民收入核算等;财政模块包含税收制度、政府预算、财政政策等;法律模块则涵盖合同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等。
难点体现:对零基础考生而言,跨学科知识的理解门槛较高,尤其是统计学中的指标计算(如离散系数、指数)、会计学中的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公式应用能力。
2、记忆与理解并重。虽然科目中理论概念较多(如 “帕累托最优”“菲利普斯曲线”),但纯记忆题占比逐渐降低,理解型题目和结合实际的案例题成为主流。例如,通过 “疫情期间财政政策调整” 分析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或通过 “企业财务报表数据” 判断经营状况。
难点体现:考生需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而非死记硬背。
3、考点重复率高,但新增内容敏感。历年真题显示,核心考点(如供需弹性、市场失灵、货币供给机制等)重复考查率超过 60%,但每年大纲可能新增或调整部分内容(如 2024 年新增 “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新增知识点往往成为当年考试重点。
难点体现:考生需在掌握传统重点的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动态和大纲变化,避免遗漏新增考点。
总体来看,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对于不同背景的考生来说,难度体验可能会不同。
经济 / 管理专业考生:由于课程体系中已涵盖部分基础内容(如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备考时对理论框架的接受度较高,难点主要集中在法律模块(如公司法、劳动合同法)和跨章节综合题。
非经济专业考生:需从零构建经济学思维,尤其是 “经济学基础” 和 “统计” 模块的抽象概念(如 “边际成本”“标准差”)可能成为 “拦路虎”,但通过案例教学和公式推导练习,可逐步突破。
在职考生: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冲突是最大挑战,尤其是白天忙碌、晚上精力有限的情况下,系统性梳理六大模块知识需要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经济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