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研,为何成为不少大学生的“执念?“逃避式考研”成新风向。下面我们来看看各大媒体是如何点评逃避式考研的。更多考研相关资讯,请关注希赛网英语频道。
近期,逃避式考研上热搜。各位正在积极备考的小伙伴们,不知道你们是因为什么考研的。逃避式考研,说的是你吗。看到这个话题我点了进来,为什么。因为我曾经是真的贴上了逃避式考研的标签,而且也是名副其实的逃避式考研代表。
我仍然记得上研究生专业课的时候老师亲口对我说的,读研并不是为了逃避工作压力。读完研始终还是得就业,希望我好好想想读研为什么。今天小伙伴们也认真的考虑下读研到底为了什么吧,不要自己给自己贴了逃避式考研这个标签。一旦自己也认为自己是逃避式考研,那你即使考上了研究生这个标签也会影响你整个研究生生活。所以考研,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的,请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考研,为了逃避就业亦或是有更高的学术追求,我是否真的喜欢或者适应读研的生活,作为成年人,我们做什么事还是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千万不能盲目跟风。毕竟我们本科毕业,年龄也不小了。本着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不要让逃避式考研砸中了哦。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近期各大网站上对逃避式考研发表的看法吧。
澎湃新闻点评:
日前,“逃避式考研”的话题在网上流行,不少人称“逃避式考研”正在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现实选择。据《中国青年报》援引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资料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而且,“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1.4个百分点。甚至在一些名校里,本科毕业生的深造比例甚至高达50%以上。
这些数字说明,的确有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进入社会,而是继续在校园里学习。只是他们升学的目的,到底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每个人的情况则各不相同。从新闻报道来看,逃避就业压力者不少,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恐惧进入社会,还有人的确想从事科研学术,还有不少人想法很“个性”,考研的目的非常个性化,比如想多一些自由时间,或者是为了逃避催婚的压力。
因此,不能简单地用“逃避就业”“恐惧社会”等概念给学生们贴标签,至于“逃避式考研”这个词,恐怕也不是一个精准的概括,有以偏概全之嫌。对此,我们既要看到这些年轻人存在的现实困境,也要看到他们身上更加多元化与个性化的人生选择。
比如,部分企业优先选择名校毕业的学生,于是,一些毕业于非名校的年轻人,希望通过考研找到更满意的工作。与其说这是逃避,不如说这是年轻人为改变命运而付出的努力。
不可否认,有些年轻人的考研选择趋于功利化,而非学术上的考量。但是,在此之外,考研也体现出了时下社会的宽容性与年轻人的多元化选择。
所谓多元化选择,就是说考研不再是个别有志学术者的“特权”,而是趋于大众化、全民化的教育。现在,考研人数与录取比例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女生考研、读研的人数大幅增加,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我国“硕士研究生女生的录取比例每年都呈上升趋势”,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加快。
在不少观念传统的家庭里,女生似乎不像男生那样需要着急工作赚钱,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下,一些不愿意进入社会的女生就会选择考研,这也让所谓的“逃避式考研”人数大增,其实他们并非逃避,只是有自己更多想法,不愿意轻易地被社会现实裹挟。
因此,对于越来越多考研学生的选择,不能简单地用“做不做学术”来判断其目的,而是要看到其中更多隐含的问题。我们当然要支持专注有志学术的年轻人继续深造、追梦,但也要对更多“不做学术”的考研者予以尊重、理解。
中国青年报点评:
“逃避式考研”上热搜:七成网友认为考研目的是就业。
本报北京7月29日电(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雨婷)本报今天刊发的《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一文引起网友热议。截至记者发稿,“逃避式考研”作为微博话题已有1.6亿的阅读量,讨论2.1万。不少正在备考或有考研经历的网友纷纷发表了观点。一些网友认为,如今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考研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另一些网友认为,“逃避式考研”并不可耻,在读研过程中减轻一些对未来的焦虑,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十分有意义的。
今天,中国青年报微博还就“考研的目标”发起投票。截至记者发稿,该投票共有15.6万人参与。其中,有68.4%的网友认为,“为了提升学历好找工作”是考研的目标。另外,18.9%的网友将“不想进入社会工作”作为考研目的,而仅有8.7%的网友将“继续深造做学术研究”作为考研目的。
在中国青年报的微博评论区,一条收到了8789个赞的评论写道,许多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如果对学历限制少一点,也没这么多人读研。网友“周小颖Yisa”表示,现在就业对本科生的友好度大家都看得见,如果不是形势所迫,谁不想早点工作呢?
考研,也是为了一种执念与热爱。网友“雪菜-dawn”表示:“我已经毕业1年,现在重新准备考研。当初毕业的时候也想过逃避社会去考研,可当时没有想到自己热爱什么,应该读哪个专业。所以当初决定先找到喜欢的工作,再选择读研深造。”
在网友的讨论中记者看到,无论“考研”目的是什么,为考研付出的努力都值得大家肯定。网友“橘子米花”表示:“大一到大三的时候,不懂考研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只把研究生当作高学历。当我站在选择的路口,一面是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恐惧,一面是选择考研要承担的压力,我才知道每一条路都不容易,我要用最大的勇气作出选择,然后默默努力。”
红网点评:
《逃避式考研渐热:留恋校园?恐惧社会?》一文引起网友热议。截至记者发稿,“逃避式考研”作为微博话题已有1.6亿的阅读量,讨论2.1万。一些网友认为,如今很多工作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考研成为不得已的选择;另一些网友认为,“逃避式考研”并不可耻,在读研过程中减轻一些对未来的焦虑,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十分有意义的。(7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对许多即将毕业甚至是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要不要考研”这个个性化的问题,已成为必须要思考的人生选择和成长课题。据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8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工作”的比例为73.6%,连续5届持续下降;“正在读研”(16.8%)及“准备考研”(3.3%)的比例较2014届分别增长3.2、1.4个百分点。
或出于提升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求,或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及对更高层次学术研究的向往,许多人选择考研的理由都无可厚非。但在考研大军中,也有些人坦言自己是“逃避式考研”,暂时不想就业、逃避进入社会,为了能在单纯美好的校园里“多轻松几年”。
在物质多元化、选择多元化的当下,尽管考研早已不再是极少数有志投身学术研究者的“专利”,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考研就能被轻率地当做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在诸多选择考研的理由中,“逃避”无疑是最为消极的那一种。
诚然,与二十出头就抱着简历跌跌撞撞地走入社会而言,象牙塔里的生活确实显得更加轻松愉悦。有些学生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我觉得还没好好感受大学生活呢,怎么下一年马上就要毕业了?”“我不太懂得怎么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在清宫剧里都活不过两集,还没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表面上看,选择“考研”似乎是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但实质上,这就是一种“鸵鸟心态”,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规划,只能“逃避一日算一日”。
考取研究生能带来的“幸福时光”毕竟是有限的,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与读研时的付出与努力也是密切先关的。对许多致力于提升学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人而言,读研更多意味的是要面对在经历无数次失败后又不得不重新开始的实验,在经历无数个绞尽脑汁码字的深夜后费劲心力才写出的一篇篇论文……倘若只是想着“逃避”,试问即使能够“过五关斩六将”考取研究生,又如何能拿得出应有的勇气与能力,去应对这些在读研生涯不得不经历的“苦差事”?又如何能在短暂的研究生生涯结束后,就能瞬间拥有适应社会的信心与底气?
读研不仅仅是为了获取那一纸文凭。只有出于对学术本身的兴趣加上必要的奋斗动力,以及不断的努力进取,才能够不虚度宝贵的研究生学习时光,经受住读研阶段阅读文献、学术研讨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的考研,进而达到提升自己、收获成长的目的。缺乏必要的自我认知和学业规划,在“轻松几年”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最后自己要面临的挑战只可能更加严峻。
成人的世界里,本就没有“容易”二字。不仅“逃避式考研”不可取,在面临择业、婚姻等一切人生选择时,所有的“逃避心态”都是要不得的。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恰好是人生选择比较多的时期,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就业,继续深造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与专业,择业时又该选择去往哪所城市、干什么样的工作等等,这些都需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在综合个人能力、综合资源后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而不是面临重大选择时不假思索地选择逃避,因为这不仅对事情本身毫无裨益,也是对自己的极端不负责任。
看到以上各大媒体对逃避式考研的看法,希望小伙伴们都对考研都有自己明确的想法,当然也可能不是所有的小伙伴考研目的都那么明确的。但是大家如果读研了,那么请珍惜在校时光,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实践与理论并重才不枉三年研究生时光。最后祝各位小伙伴考上心仪的学校。
相关推荐:
课程名称 | 课程价格 | 课程链接 |
2026写作备考攻略![]() | 免费 | 点击试听 |
2010-2025数学16套真题讲解 | 免费 | 点击试听 |
考研【公共课】自学视频教程![]() | 98元 | 点击试听 |
408计算机】考研自学视频教程(真题+习题+考点)![]() | 98元 | 点击查看 |
管理类联考数学基本功视频教程![]() | 398元 | 点击查看 |
扫码直达>>>考研课程咨询 |
考研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