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下是希赛网教师资格证频道整理的“2020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知识点汇总”,内容详情如下:
1.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效应;
(4)感觉后效。
2.知觉的基本规律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
3.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守恒、不可逆、自我中心;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4.行为主义理论
泛化是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分化是指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5.影响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
(2)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3)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4)定势作用。
(5)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
6.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该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与方法。
7.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拟订研究计划。
(3)实施行动研究。
(4)进行总结评价。
8.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选择有良好知识组织结构的教材。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5)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6)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9.简述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0.简述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坚持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
(2)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
11.简述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操作定向,即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2)操作模仿,即学习者通过观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3)操作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4)操作熟练,是操作技能掌握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12.如何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惩。
(7)有效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