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备考知识点:教育目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 责任编辑:胡敏娟 2020-08-20

摘要:希赛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备考知识点:教育目的,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希赛网教师资格证频道。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png

(一)教育目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简答)

(1)的教育目的

是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

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2.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简答)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客观依据)

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客观依据)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主观依据)

(4)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论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选择)

1. 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他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2. 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观点: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简答)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也是根本途径)。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