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备考知识点:课程概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 责任编辑:胡敏娟 2020-08-25

摘要:希赛网为广大考生整理了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备考知识点:课程概述,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备考对考试有帮助哦!更多相关资讯,敬请关注希赛网教师资格证频道。

课程概述

课程概述.png

(一)课程的类型(选择)每年考!!

1.按内容的组织形式划分,课程可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2)综合课程

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新的学科。

优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综合化,促进课程内容的更新,密切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① 教科书的编写较为困难,只专不博的教师很难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② 难以向学生提供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利于高级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2.按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2)活动课程

又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其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特点: ① 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② 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③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3. 按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是指、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2)选修课程

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4.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分为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课程

根据所有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它反映了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对各个地方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2)地方课程(满足地方发展的现实需要)

是地方教育主管部分以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

(3)校本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学校自主开发和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

5. 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1)显性课程

又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

(2)隐性课程

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即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与非学术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

主要表现形式:观念性隐性课程(校风、学风、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制度性隐性课程(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心理性隐性课程(人际关系状况、行为方式)

二、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课程内容

1 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选择)

(1)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

螺旋式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课程内容层层递进。

(2)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4.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选择、辨析题、简答)

(1)课程计划

即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开设哪些学科(学科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是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基本纲领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还是编制各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主要依据。

(2)课程标准

即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建议、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同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

即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简答)

①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②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③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的编写还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④ 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⑤ 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⑥ 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