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货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流程的优化,标志着行业管理从“门槛管控”向“能力培育”的深度转型。通过能力评价、机构主体责任强化、技术赋能三大支柱,既为从业人员提供更灵活的职业发展路径,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合规基石。
随着《期货和衍生品法》的全面实施及行业监管框架的持续完善,中国期货业协会对期货从业人员执业登记流程进行了系统性优化,形成“能力评价+机构管理+行业自律”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以下从政策背景、流程重构、机构责任、技术赋能四个维度展开深度解析。
一、政策背景
2023年《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修订后,原“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证明”作为执业准入门槛的要求被取消,转为由协会组织专业能力水平评价测试作为参考依据。这一变革体现三大政策导向:
1、能力本位:测试内容聚焦期货交易策略、风险管理、合规操作等实务能力,例如2025年新增“跨境期货业务监管”“金融科技在期货交易中的应用”等模块;
2、多元评价:除测试外,具备3年以上期货从业经验、取得法律/会计专业资质、或通过CFA/FRM等国际认证的人员可申请豁免;
3、动态管理:执业登记有效期延长至3年,期满前需完成18学时继续教育并通过能力复核,形成“评价-登记-复核”闭环。
二、流程重构
优化后的执业登记流程实现全线上化操作,机构可通过协会“行业信息管理平台”一站式完成:
1、能力评价
拟从业人员需通过协会组织的水平评价测试,或提交豁免证明材料;
测试成绩有效期2年,逾期需重新参加;
2、机构初审
机构登录平台,上传《从业人员信息填报表》、学历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等材料;
重点核查“最近3年未受刑事处罚”“未被采取市场禁入措施”等合规条件;
3、协会复核
协会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审核,必要时要求机构补充说明;
通过后分配唯一执业编号,并在官网公示登记信息;
4、持续管理
机构需每季度更新从业人员执业状态,如离职、转岗、受处罚等信息;
从业人员需每年完成9学时合规培训,其中职业道德课程不少于3学时。
三、机构责任
新规强化机构在执业登记中的主体责任,明确五大管理要求:
1、任职前核查:机构需通过协会数据库查询拟聘人员历史执业记录,避免聘用被暂停职务或受重大处罚的人员;
2、薪酬合规:建立与风险管控挂钩的薪酬制度,禁止短期过度激励,例如2025年某期货公司因向交易员发放超额奖金被责令整改;
3、行为监控:部署内幕交易、市场操纵等禁止行为监测系统,对异常交易行为实时预警;
4、离职管理:从业人员离职后,机构需在10个工作日内注销其执业登记,并报送诚信记录;
5、信息报送:每半年向协会提交《从业人员管理自查报告》,涵盖培训、考核、违规处理等内容。
四、技术赋能
协会推出三大技术平台支撑流程优化:
1、智能审核系统:通过OCR识别、数据比对等技术自动核验材料真实性,审核效率提升60%;
2、移动学习平台:提供“期货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微课,支持碎片化学习与学时自动记录;
3、区块链存证:执业登记、培训记录、违规处罚等信息上链,确保数据不可篡改且可追溯。
五、行业影响
流程优化推动行业形成三大积极变化:
1、人才结构优化: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具备复合背景(如法律+期货、金融科技+期货)的从业人员占比提升至28%;
2、合规水平提升:机构自查发现的违规行为同比下降42%,客户投诉率降低31%;
3、国际化衔接:测试大纲纳入国际期货市场监管规则,为跨境业务储备专业人才。
期货从业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