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软考的考生几乎都问过两个问题:官方会不会故意卡通过率?报没人考的冷门科目是不是更容易拿证?
先明确回答第一个问题:软考不“卡”通过率,但通过率确实低。
很多人看到软考通过率那么低,而且年年都差不多,就觉得是官方故意压分,其实是误解。软考是“标准参照考试”,核心看是否达到45分及格线,而非“按比例卡人”。
通过率低的真正原因有三个:一是弃考率高,近半数考生报了名不复习,直接缺考;二是偏科严重,比如高项考生常栽在论文上;三是备考方向错,像死啃教材不刷真题,自然考不过。
举个例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项)每年报考人数超10万,但认真刷题、练论文的考生不足三成,这才让通过率显得“惨烈”。
再说说第二个问题:冷门科目未必更容易过,甚至可能踩坑。所谓冷门科目,比如高级的系统规划与管理师、中级的嵌入式系统设计师,报考人数少但暗藏风险。表面看竞争小,但隐患更多:
一是备考资源奇缺。热门科目有海量真题、网课和押题资料,冷门科目可能连近3年真题都找不到,更别说论文模板或案例解析。
二是考试难度未必低。冷门科目往往专业性极强,虽然报考人少,但能通过的都是行业老手,实际竞争质量更高。反而热门的高项侧重项目管理知识,对技术背景要求低,普通人更易上手。
三是证书性价比低。软考证书的价值和职业需求挂钩,像信息安全工程师这类热门科目,在政企单位招投标中是“硬通货”;而冷门的科目除了少数行业几乎用不上,考了也难帮职场加分。
更关键的是,冷门科目可能“爆冷变热门”。比如软考的信创相关科目也有类似趋势,2024年报考人数较上年涨40%,冷门优势瞬间消失。
总结下来,软考通关的核心不是赌通过率或捡冷门,而是选对科目+找对方法。
建议优先选和职业规划匹配的科目,比如想评职称、做项目管理,就选高项;搞技术开发,就选系统架构设计师。
毕竟软考的本质是“以考代评”,考察的是真能力。与其浪费时间找捷径,不如踏实刷真题、练案例,这才是拿证的唯一秘诀。
软考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