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2数据传输的速率、方式和质量1.数据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传输能力的主要指标,通常使用以下3种不同的定义。(1)码元速率码元速率的定义是每秒传输的码元数,又称波特率,单位为波特(Bd)。如信号码元持续时间为7\\:s),则码元速率ArM=l/7Ts)。(2)数据传信速率数据传信速率的定义是每秒传输二
1.1.2数据传输的速率、方式和质量
1.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传输能力的主要指标,通常使用以下3种不同的定义。
(1)码元速率
码元速率的定义是每秒传输的码元数,又称波特率,单位为波特(Bd)。如信号码元持续时间为7\:s),则码元速率ArM=l/7Ts)。
(2)数据传信速率
数据传信速率的定义是每秒传输二进制码元的个数,又称比特率,单位为比特/秒(bit/s)。
比特是英文(binaiydigit)的缩写,在信息论中作为信息置的度量单位。码元携带的信息量由码元取的离散值个数决定。若码元取两个离散值(如0和丨),则一个码元携带lbit(比特)信息。若码元可取4种离散值(如0、1、2、3),则一个码元携带2bit信息。总之,一个码元携带的信息量(bit)与码元的种类数即离散值个数;V有如下关系:
(3)数据传送速率
数据传送速率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在数据传输系统中的相应设备之间实际传送的比特、字符或码组平均数,单位分别为比特/秒、字符/秒或码组/秒。
数据传信速率与数据传送速率不同。数据传信速率是传输数据的速率;而数据传送速率是相应设备之间实际能达到的平均数据转移速率,它不仅与发送的比特率有关,而且与通信规程、差错控制方式以及信道差错率有关,即与传输的效率有关。数据传送速率总是小于数据传信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的3个定义,在实际应用上既有联系又有侧重。在介绍信道特性,特别是传输频带宽度时,通常使用码元速率:在介绍传输数据速率时,采用数据传信率;在介绍系统的实际数据传送能力时,使用数据传送速率。
2.数据传输的方式
数据传输方式是指数据在信道上传送所采取的方式。按数据代码传输的顺序可以分为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按数据传输的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按数据传输的流向和时间关系可分为单工、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1)串行与并行数据传输
二进制信息既可以串行传输,也可以并行传输:并行传输主要应用于近炬离的计算机与其外设如打印机、调制解调器等之间的数据传输:而串行传输主要应用于远距离的数据终端设备主要是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如图1-2所示。使用并行传输,数据传输可以完成得更快,但是并行传输需要在源和目的地之间有更多的线路。
图1-2串行和并行数据传输
(2)同步与异步数据传输
实现数字通信的必要条件是,保持收发双方的时钟一致。实际上收发双方往往相距很远,且收端的时钟通常是独立产生的。难以保证与发端时钟完全相同。为了在这种条件下满足通信对时钟的最低要求,提出的第一个简便方法就是异步通信。
异步通信时,对每一个数据编码加上一些固定的特殊码,如起始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等,组成一个数据帧,如图1-3所示。
图1-3起始式异步通信数据的帧格式
线路上没有数码传输时称为空闲态,线路保持为髙电平。在数据正式开始传送前,先发送一个起始位,它占用一个码元的时间,且规定为低电平。紧接着传送5-8个数据位,最先传送的是数据编码的最低位(LSB)。在一次确定的传输中,每个异步数据中包括的有效数据长度应是相同的。数据位结束后,可以再传送一位奇偶校验位,对全部数据位进行奇校验或偶校验。实际上,是否需要加上这一位,采用奇校验还是偶校验,可以由用户根据情况选择。最后必须加上停止位(规定为高电平),作为这个数据帧的结束标志。停止位的宽度可以是1位或2位。当前一字符所组成的数据帧全部发送完毕后,下一字符尚未准备好时,线路将回到空闲状态,延续前一个械中停止位的髙电平,直到出现下一个起始位为止。
通常,在异步数据的接收端,都采用一个独立产生的频率为数据速率16倍以上的时钟,利用这个时钟速率检测线路上的状态。检测到起始位后,开始接收数据位,接收到规定的数据位后,接收器还要对接收数据跟校验位进行校验。如果校验无误,表示这个数据帧基本上已经正确接收。然后将数据移入缓冲寄存器,等待处理机读取。为了提高对数据帧接收的正确性,接收器还必须对停止位检测。只有在检测到高电平后,才可以说把这一帧正确地接收完了。否则,就认为这一帧的接收发生了帧错误。
异步通信在收发数据时所用的时钟是独立的,最多只是标称值相同而已,这也是采用“异步”这个名称的原因。由于异步通信对时钟的要求不高,对其他设备的要求也较低,这种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在一些经济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更受欢迎。异步通信中对每一个数据位的同步,是依靠确定起始位和接收端时钟的频率准确性和稳定性来保证的。对数据字的同步,有赖于预知数据字的位数,以及可以在起始位和停止位之间检测特殊位的功能。
异步通信的最大优点是设备简单,易于实现。但是,它的效率很低。例如,一个数据帧由10个码元组成,其中只有8位数据,不代表信号意思的码元就占了20%,使线路利用率降低。同步通信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
同步通信的基本特点是,使接收端的时钟严格与发送端保持一致,从而使接收时钟与接收数据位之间不存在误差积累的问题,确保正确地将每一个数据位区分开并接收下来。这样就省去了每个数据字传送时添加的附加位。也就是说,同步通信时把全部要发送的有效数据位紧密排列成数据流,在接收端再把这些数据分成数据字。
为了区分数据流中的各个数据字,同步通信对数据格式作了一定的规定,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协议。同步通信时一个数据帧中包含以下几部分:帧的开头必须规定同步码,这是一组区别于一般信息编码的一种特殊二进制编码,通常,选择在数据码中极少出现的码型,以避免可能造成的混乱;同步码后面紧跟着数据码,每个数据字之间紧密排列不留空隙。原则上讲,数据码的长度不作严格的限定,但在实用系统中,考虑到传输可靠性及网络工作环境,有时对一帧的长度还是作了一些限制的:数据帧的最后部分是校验码,它对本帧的数据进行校验,以确认接收到数据的正确性。现在大部分校验码都采用CRC方法产生。
为了使同步通信的接收端能够连续准确地接收很长的数据串,接收时钟必须与数据速率始终保持一致。失去这个条件,“同步”就被破坏,无法正确通信。如何在电路设计上做到这-点呢?当收发双方距离很近时,当然可以考虑把发送时钟与数据码一起传送到接收端。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收和发是相距相当远的,这种方法显得很不实际。目前,通常采用从接收数码的脉冲串中提取时钟,用作接收端时钟的方法。同时,要在接收端正确地从数据流中把各数据字区分出来,其关键在于正确识别同步码。 一般说来,同步通信较异步通信可以获得较高的数据速率,这种速度上的差异是由于两种通信方式的信号形式不同造成的。异步通信时,由于空闲态长度的不确定,使它不会是时钟周期的整数倍,而同步方式时所有的码元都是等宽的。这种信号形式的差异使同步方式可以采用高效率的调制,实现高速通信。
(3)单工、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
根据实际需要数据通信采用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数据传输,如图1-4所示。通信一般总是双向的,有来有往,这里单工、双工等,指的是数据传输的方向。
单工数据传输是两数据站之间只能沿一个指定的方向进行数据传输。如图1-4(a)所示,数据由A站传到B站,而B站至A站只传送联络信号,前者称为正向信道,后者称为反向信道。一般,正向信道传输速率较高,反向信道传输速率较低。远程数据收集系统,如气象数据的收集,采用单工传输,因为在这种数据收集系统中,大量数据只需要从一端传送到另一端,而另外需要的少量联络信号(也是一种数据)通过反向信道传输。
图1-4 数据通信公式
半双工数据传输是两数据站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数据传输,但不能同时收发。问询、检索、科学计算等数力数据通信系统多用半双工数据传输。
全双工数据传输是在两数据站之间,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传输。如计算机之间的高速数据通信系统。
通常四线线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二线线路实现单工或半双工数据传输。在采用频率复用、时分复用或回波抵消技术时,二线线路也可实现全双工数据传输。
3.数据传输的质量
(1)差错率
由于数据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的噪声干扰,信道的不理想也会带来信号的畸变,因此当噪声干扰和信号畸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导致接收的差错。衡量数据传输质量的最终指标是差错率。
差错率有多种定义,在数据传输中,一般采用误码(比特)率、误字符率、误码组率,它们分别定义如下。
误码(比特)率=接收出现差错的比特数/总的发送比特数
误字符率=接收出现差错的字符数/总的发送字符数
误码组率=接收出现差错的码组数/总的发送码组数
差错率是一个统计平均值,因此在测量或统计时,总的比特(字符、码组)数应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得出的结果将失去意义。
(2)频带利用率n
数据信号的传输需要一定的频带。数据传输系统占用的频带越宽,传输数据信息的能力越大。因此,在比较不同数据传输系统的效率时,只考虑它们的数据传信速率是不充分的。 即使两个数据传输系统的传信速率相同,但它们的通信效率也可能不同,这还要看传输相同信息所占的频带宽度。因此真正衡鼋数据传输系统的信息传输效率应是单位频带内的码元速率,即每赫兹的波特数:
n=系统的码元速率/系统的频带宽度
当然,衡熳数据传输系统有效性的指标也可以是单位频带内的传信速率,即每赫兹每秒的比特数(bit/s.Hz)。
返回目录:通信专业实务互联网技术数据通倍基础教程
通信工程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