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固定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4]

互联网技术 责任编辑:lynn088 2010-11-11

摘要:1)IP技术。在设计任何通信网络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是:WHO(身份),对通信中的网络和终端节点做明确的标识;WHERE(在哪里),标识一个通信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HOW,如何把一个通信节点的信息传递到指定的地方去。为了简化网络架构和设计,在互联网中IP地址同时具有定位(Locator)和身份标识(Identity)的作用。而在移动互联网

  1) IP技术。在设计任何通信网络时,必须首先回答的三个核心问题是:WHO(身份),对通信中的网络和终端节点做明确的标识;WHERE(在哪里),标识一个通信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HOW,如何把一个通信节点的信息传递到指定的地方去。为了简化网络架构和设计,在互联网中IP地址同时具有定位(Locator)和身份标识(Identity)的作用。而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一个实体连接到互联网的网络附着点发生变化时,意味着位置信息已经改变了(路由也就同时需要改变),但身份信息却没法改变,于是IP地址的双重作用出现了冲突,导致互联网无法直接支持移动性。

  2) TCP技术。TCP是一种端到端协议,其设计也没有考虑到移动性的支持问题,尤其是无线环境和有线环境的巨大差异性。比如,TCP假设会话建立时两点之间的带宽是固定的,流量控制只是由于多个应用共享资源时流量变化引起的,这在移动环境下显然存在问题,因为这时两点之间的宽带不一定是固定的。另外,TCP假设丢包是由于“拥塞”“引起的,但在无线环境下两个TCP端点之间的带宽可能是变化的,信号强弱和距离都会影响到带宽资源,丢包很可能不是网络拥塞而是电磁干扰造成的比特错误引起的。

  3) WWW技术。WWW相关技术和应用的设计,都假设终端是PC方式的,因此在设计时对终端的信息输入能力、显示能力、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能耗等没有考虑在内,导致目前多数移动终端无法直接访问互联网上上千亿的、丰富的网页和内容。另外,移动终端新带来的位置和身份信息等有价值的信息,目前的WWW技术和很多移动应用也还没能够充分加以利用,也缺乏有效保护。

  3 移动性支持方法

  互联网对移动性的支持方案,都是后来打补丁实现的,主要体现在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3.1 网络层

  网络层对移动性支持的工作,直接体现在移动IP技术上,间接反映在身份与位置分离等技术上。移动IP是一种在互联网中提供移动性支持的特殊路由协议,可以将IP包路由到不断改变位置的移动节点去,并且上层TCP连接不会感知到IP地址的改变。相比而言,移动IPv6更具有一些优势,克服了移动IPv4的三角路由和源地址过滤等问题。但自1996年推出移动IP技术以来,一直没能得到成功应用,原因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比如切换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缺乏明确清晰的应用需求和商业模式。

  另外一个对移动性支持有明显好处的就是身份与位置技术,包括基于网络的和基于终端的两种。比如IETF刚开始标准化的基于网络的位置身份分离协议(LISP),逻辑上是把企业通过其边缘路由器向全球互联网播出的IP地址块分为两部分,分别用于识别使用的IP地址和这些系统在什么地方连接到互联网,旨在减少保存在ISP核心路由器的路由表项,也可以改善互联网对移动性的支持。而基于终端的主机身份协议(HIP),在协议栈中增加了”名字“层,也可以改善移动性支持。但目前无论是LISP和HIP,还都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 

[1]  [2]  [3]  [4]  [5]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通信工程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距离2025 通信工程师考试

还有
  • 0
  • 3
  • 6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