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卫生系统职称晋升政策密集更新,多项新规直指“重临床、强基层、严医德”,其中护士晋升副高的考核标准迎来重要调整。北京市卫健委率先出台的2025年高级职称评审方案,不仅破除“唯论文”倾向,更将传染病防治纳入晋升必备条件,基层人员还可通过“定向评价”获晋升机会,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一、北京新规:护士晋升副高,这些硬指标必须达标
7月9日,北京市卫健委印发的《2025年度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通知》,对高级职称评审作出系统性调整,亮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破除“唯论文”,临床实绩成核心评价标准
新规明确减少论文要求,转而将临床工作质量作为核心指标:
申报条件聚焦门诊时长、收治病人数、手术量、护理工作时间等“实战数据”;
评价维度涵盖诊疗覆盖范围、单病种疗效、手术难度与质量、平均住院日、护理服务质量等“临床硬成果”,引导医护人员回归临床本质。
2、DRG数据首次深度应用,评审更科学
今年北京在部分专业试点“临床数据+案例+专家评审”三位一体模式,通过病案首页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数据,从技术能力、质量安全、资源利用、患者管理四个维度量化评估临床工作,让评审更客观、公信力更强。
3、基层人员福音:“定向评价”放宽晋升门槛
针对区以下卫生事业单位人员,新规推出“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
申报条件放宽:在基层服务满30年、中级职称满10年且仍在一线的人员,评审时加大职业道德、基层服务水平、群众认可度等权重;
评审与使用机制:单独分组评审,取得的职称仅限本区有效,高级岗位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用常规岗位名额,向乡镇卫生院重点倾斜。
4、传染病防治成晋升“必修课”
重磅变化在于:首都所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含护士)晋升副高,须完成每年不少于20学时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且答辩环节将专项考核该内容,未达标者直接影响晋升和聘任。这一“硬指标”凸显公共卫生能力的重要性,或成全国推广的范本。
5、医德与诚信“一票否决”
新规明确:用人单位需严格医德医风考核,将索要财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等行为纳入考核;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通过弄虚作假取得的职称一律撤销,强化行业诚信底线。
二、全国联动:基层晋升通道持续拓宽,编制向基层倾斜
不止北京,全国多地近期密集出台政策,推动“重基层、强基层”落地:
(一)浙江:基层医生凭“服务年限”直通副高
浙江省6月印发的方案明确:
基层大学生乡村医生通过中级考试即可直接聘任;
晋升高级职称时放宽学历、年限要求,不受规培限制;
“服务年限+任职年限”通道:大专毕业在岗满15年、任主治医师满7年可申报副高;服务满20年、副高满5年可申报正高。
编制倾斜: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可参与县域医共体竞聘,空编不足时通过周转编制支持。
(二)湖南:晋升副高前须下基层服务1年
湖南省规定,执业医师晋升副高前需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至少1年,每次连续服务不少于6个月,服务情况通过平台考勤公示,未达标者影响晋升。
三、职称晋升收紧:医德成“必答题”,通过率受限
近年来,职称评审监管持续加码:
人社部《职称评审监管暂行规定》实施全链条监管,用人单位负连带责任,材料造假案例倒查追责已成常态;
多地明确高级职称通过率上限,正、副高通过率区分限制,竞争愈发激烈;
医德医风权重提升:以重庆为例,医德考评80分以下者不得申报高级职称,“未受患者投诉”“群众认可度”等指标被纳入考核,推动评审从“重技术”向“重人文”延伸。
从破除“五唯”到强化临床实绩,从基层定向评审到医德“一票否决”,卫生职称晋升正朝着更科学、更务实的方向改革。对护士而言,深耕临床、扎根基层、筑牢公共卫生能力与医德底线,将成为晋升副高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多元化评价体系或将进一步完善,让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医护人员脱颖而出。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护理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