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多省市掀起妇产、儿科医疗资源整合热潮——从县域医院科室搬迁合并,到市级医疗机构功能优化,再到高端产科调整定价策略,一场围绕妇儿医疗资源的“重新调配”正在推进。这一变化既源于人口结构转型、医院运营压力等现实挑战,也旨在通过资源集中化、专业化,提升妇儿健康服务效率。
一、县域先行:科室搬迁合并成主流,“一院两区”模式落地
县域是此次妇儿医疗资源整合的“主战场”,多地通过将综合医院的妇产、儿科业务搬迁至妇幼保健院,实现资源集中管理,典型案例如下:
1、某县:整合组建“妇女儿童医院”,明确功能分工
近日,某县卫生健康局发布公告,决定将县人民医院(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编制床位200张,实际开放300张,以妇产科、儿科为特色专科)的妇产科、儿科住院及手术业务,整体搬迁至县妇幼保健院(全县唯一妇儿专科医院,编制床位100张,实际开放50张),联合组建“妇女儿童医院”,实行“一院两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区)一体化管理。
自2025年8月31日起,新组建的妇女儿童医院全面承接两家医院的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门诊、住院、手术服务,提供24小时急诊及产前筛查、孕期管理、儿童保健等全链条服务;而县人民医院仅保留妇产、儿科门诊功能,不再收治住院患者,也停止住院分娩与手术服务。从当地人口数据看,2022-2024年全县出生人口稳定在1600-1800人左右,整合后可更精准匹配服务需求。
2、多地县域跟进:暂停部分业务,推动资源向妇幼机构集中
类似整合并非个例:
- 8月25日,某县妇幼保健院公告,将县医院妇产科、儿科、新生儿科整体搬迁至本院,成立“县总医院妇儿医院”;因病房改造,8月27日-9月29日暂停妇产科创收住院患者,期间专家暂驻县医院保障门诊服务;
- 南方某县人民医院8月已将儿科、妇产科(含门诊、住院部)整合至县妇女儿童医院;
- 另有一县自7月25日起,停止县人民医院产科住院分娩、妇科住院手术及夜间急诊服务,全部由县妇幼保健院承接。
二、市级加速:优化功能布局,“两院一区”模式减少资源浪费
除县域外,市级医疗机构的妇儿资源整合也在推进,重点通过“保留门诊、集中住院”的方式,避免重复建设:
- 8月8日,某市妇幼保健院宣布,市中心城区总医院人民医院院区与妇幼保健院院区的妇产、儿科、新生儿科全面整合;8月19日起,人民医院院区停止妇产住院分娩、儿科及新生儿科住院服务,仅保留门诊,住院业务全部由妇幼保健院院区承接;
- 7月14日,某市卫健委发文,将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服务整合至市妇幼保健院,形成“两院一区、平台共用”模式——市人民医院保留妇科门诊,市妇幼保健院全面承担妇产住院、急诊、门诊及保健服务,实现“门诊分散便民、住院集中专业”的分工。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地区还出现“强强联合”的整合模式: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与杭州市儿童医院合并,组建全新的“杭州市妇幼保健院”;原吉林市妇产医院与吉林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为“吉林市妇幼保健院”,并直接升级为三级妇幼保健院,通过资源叠加提升专科实力。
三、配套调整:高端产科“降价求生”,应对需求变化
在资源整合的同时,高端产科服务也迎来定价调整。此前部分医院推出的高价产科病房,因需求不足开始“降价引流”:
- 某市第三人民医院将1500元/日的产科套间降至660元/日,2000元/日的套间下调至1500元/日;
- 某县人民医院对家庭化产房实行减免优惠,剖宫产原价10999元减免1000元,顺产原价5999元减免500元,通过降低门槛吸引更多孕产妇选择。
这一变化背后,是近年来产科需求结构的调整——随着出生人口规模变化,高端产科不再“供不应求”,医院需通过定价优化维持床位使用率。
四、整合动因:多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此次全国范围的妇儿医疗资源整合,并非偶然,而是医院应对多重挑战的“主动求变”:
- 运营成本压力:妇产、儿科设备投资大(如新生儿监护仪、产科专用设备)、更新快,且收益相对较低,部分医院因科室独立运营导致设备闲置、人员冗余,整合后可精简成本;
- 同质化竞争:县域内综合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常存在业务重叠,导致资源分散,整合后能避免重复投入,集中力量提升专科水平;
- 人口结构转型:出生人口规模变化使得部分地区产科、儿科床位利用率下降,整合后可按需调配资源,减少浪费;
- 政策导向推动:国家鼓励医疗资源向专科化、集约化发展,妇儿健康作为公共卫生重点领域,优先通过整合提升服务效率。
五、整合价值:效率与质量双提升,缓解资源失衡
从实际效果看,妇儿医疗资源整合能带来多重利好:
- 降本增效:合并后可共用检验、影像、重症监护等设备,提升设备使用率;精简行政、护理等岗位,减少人力浪费,缓解医院运营压力,也为财政和医保节省支出;
- 提升专业水平:医生、护士可专注于妇儿领域,避免“多科兼顾”导致的精力分散,急诊响应速度、手术效率显著提高,专科优势更突出;
- 优化服务链条:整合后的机构能提供“孕前保健-孕期管理-分娩-产后康复-儿童保健”全周期服务,避免孕产妇、患儿在多家医院间奔波,提升就医体验;
- 缓解资源失衡:此前基层产科萎缩(2023-2025年全国超50家医疗机构暂停或注销产科业务)导致孕产妇涌向大城市,整合后基层妇儿服务能力增强,可分流部分需求,减轻大城市医院压力。
六、医护转型:多路径保障就业,拓展职业空间
资源整合虽优化了医院运营,但也带来医护人员的岗位调整问题。各地已出台针对性措施,帮助妇产、儿科医护转型:
1、政策支持:从“调岗”到“培训”,提供转型保障
- 湖南省卫健委明确支持医务人员换岗:将妇产、儿科过剩资源转移至老年科、康复科等紧缺科室;推动妇幼资源与医养结合、康复护理联动;为转型医护提供专项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浙江省以医共体为单位,统一确定岗位数量,对行政、医师、护士等岗位分类设置,开展全员公开竞聘,实现“人员与岗位双向选择”,避免“一刀切”式调岗。
2、转型方向:三大路径,契合需求缺口
- 转向行政管理岗:妇产、儿科医生具备扎实的临床经验,能更好理解医疗流程与一线需求,转型后可参与医院运营管理,让决策更贴合实际;
- 转型为全科医生:当前全科医生(尤其是女性全科、儿童全科)需求紧缺,医护人员可通过培训转型,深耕家庭健康管理、社区妇儿保健等领域,填补市场空白;
- 拓展专科服务:随医院业务调整,转型医护可参与孕前保健、产后康复、儿童生长发育管理、青少年视力养护等新兴业务,既延续专业相关性,又开拓职业新方向。
3、医院定位调整:从“单一诊疗”到“多元服务”
基层医院在整合中也在同步调整服务定位:一方面,从“只做分娩、儿科诊疗”转向全周期服务,覆盖孕前、产后、儿童保健等环节;另一方面,拓展高附加值业务(如女性私密健康管理、儿童早期潜能开发、儿童口腔美容),通过提升服务多样性吸引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全国妇儿医疗资源整合,既是对当下医疗需求变化的“适应性调整”,也是推动妇儿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变革”。未来,随着整合模式的不断成熟,有望形成“专科更精、服务更优、资源更省”的妇儿健康服务新格局,既缓解医院运营压力,也让群众享受到更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护理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