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医院负绩效”话题引发医疗行业内外广泛热议——多地医务人员反映,不仅月度绩效奖金颗粒无收,甚至被倒扣基本工资,出现“上班倒贴钱”的情况。这种打破行业常规的现象,让不少医护人员陷入困惑与不满,也引发了对医疗薪酬机制、行业发展的深层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负绩效”频发?它会给医疗行业带来哪些影响?又有哪些政策正在尝试改善这一问题?本文将逐一解析。
一、“负绩效”现象蔓延:从个别案例到普遍困境,医护人员承压
“负绩效”并非偶然个案,而是自2024年起逐渐显现、2025年多地爆发的行业问题。核心表现为:医务人员月度薪酬中,绩效部分不仅为零,还需从基本工资中扣除差额,最终到手工资低于应发基本工资,甚至出现“负数”。
- 典型案例直击:河南某医院2024年5月的工资表显示,多名医务人员在扣除基本工资、夜班费后,“应发绩效”一栏全为负数——若当月无夜班费,部分医生的绩效工资直接为负,相当于“付费上班”;另有医院科室因患者收费低、创收能力弱(如内科、儿科等非手术科室),被医院直接扣除部分工资,医护人员辛苦一个月后,不仅无收入,还需补交所扣金额,引发强烈不满。
- 覆盖范围扩大:从最初的基层医院、二级医院,到部分地区的三级医院分支机构,“负绩效”已从个别科室(如医技、儿科)蔓延至部分临床科室,涉及医生、护士、检验人员等多个岗位,尤其以创收能力弱、依赖基础医疗服务的科室受影响最严重。
二、“负绩效”成因拆解:薪酬机制、付费改革、成本压力多重叠加
“负绩效”的出现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医院薪酬分配失衡、医保付费改革冲击、运营成本转嫁等多重问题的集中爆发:
1、薪酬分配机制严重失衡:科室与医院分成“9:1”,临床创收难留利
- 多数出现“负绩效”的医院,采用“绩效总分红”模式,但分配比例严重向医院倾斜:临床科室创收所得,仅能留存10%作为科室绩效,其余90%需上交医院——这一比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行业普遍为10%-25%,部分医院甚至留存30%给科室)。
- 对科室而言,即使努力创收,留存的10%绩效也需覆盖科室全员薪酬,若遇病源减少、患者消费低(如基础疾病患者),科室绩效池直接“见底”;若叠加请假扣绩效、传染病漏报罚款、DRG扣费等,绩效池甚至出现“负数”,最终只能分摊到每个医务人员身上,导致“负绩效”。
更关键的是,医院上交的90%绩效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行政后勤人员薪酬——部分医院“医护与后勤人员比例”达6:4,行政后勤人员占比过高,进一步挤压临床绩效空间,形成“临床创收养后勤,自身薪酬被克扣”的恶性循环。
2、DRG/DIP付费改革冲击:医院营收减少,扣费压力转嫁给科室
自医保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改革全面推行后,医院若出现“超支病例”(即患者治疗费用超过医保支付标准),需自行承担差额,这部分损失常被医院转嫁到科室:
- 部分医院将DRG/DIP扣费直接计入科室成本,从科室绩效中扣除——若科室当月超支病例多,扣费金额可能超过科室绩效总额,直接导致绩效为负;而内科、儿科等收治慢性病、基础病患者较多的科室,因治疗周期长、医保支付标准低,超支概率更高,扣费压力更大。
- 同时,DRG/DIP改革下,医院为控制成本,减少了部分基础检查、药品的使用,进一步降低科室创收能力,形成“创收减少+扣费增加”的双重压力,绩效池难以支撑薪酬发放。
3、医院运营成本转嫁:新楼建设、设备采购费用压给科室
部分医院因新建大楼、引进大型设备、扩张科室等,产生高额运营成本,这些成本被直接分摊到科室:
- 新科室引进设备、器械,甚至水电、耗材费用,均需从科室绩效中扣除(通常按成本的1/10按月扣除);若科室刚起步、尚未创收,扣除的成本直接导致绩效为负,医务人员“未盈利先扣钱”。
- 对儿科、传染病科等公益性强、政府补贴不足的科室,本身创收能力弱,再叠加成本扣除,“负绩效”成为常态。
三、医技科室困境加剧:检验科成“重灾区”,价值被低估导致人才流失
在“负绩效”浪潮中,医学检验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成为“重灾区”,其核心问题在于“工作价值难以量化,绩效分配长期处于劣势”:
- 收入差距显著:临床科室(如外科、骨科)绩效与接诊量、手术量、耗材使用直接挂钩,创收能力强,医务人员收入可观;而检验科工作成果以“检验报告”呈现,无法直接体现经济效益,绩效分配时被归为“辅助科室”,薪酬基数低于临床科室,且无额外创收渠道。
- 成本压力更重:检验科需定期更换试剂、维护设备,这些成本常从科室绩效中扣除,若标本量不足(如基层医院),扣除成本后绩效直接为负;在“负绩效”机制下,检验人员不仅收入低,还需承担扣薪压力,导致不少人选择离职,转向第三方检验机构或其他行业,加剧医技人才流失。
- 价值被长期低估:检验科作为医疗诊断的“核心支撑”,其报告直接影响临床诊疗决策,但在绩效分配中却被视为“非核心科室”,工作价值未得到合理体现,进一步打击检验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政策利好来袭:多地推动薪酬改革,向医技、儿科等科室倾斜
面对“负绩效”引发的行业困境,近期国家及地方层面已出台针对性政策,通过优化薪酬机制、保障固定薪酬、倾斜弱势科室,逐步改善医护人员待遇:
1、北京:固定薪酬占比超50%,试点负责人年薪制
北京市海淀区在区属医院(如四季青医院)试点“主要负责人绩效工资年薪制”,同时完善内部绩效考核,明确绩效分配向儿科、传染病科、检验科等学科,以及紧缺岗位、高层次人才倾斜,避免弱势科室“被克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优化薪酬结构,将“固定薪酬”占比提升至总薪酬的50%以上——固定薪酬不与绩效挂钩,确保医务人员“保底收入稳定”,即使绩效波动,也能保证基本生活,避免“负绩效”影响基本收入。
2、多地推行“541”薪酬分配制:医技科室明确占比9.5%
针对医技科室薪酬偏低问题,多地参考三明医改经验,推出“按系列划分工资总额”的“541”模式:
医院工资总额按“医生(技师):护理(药剂):行政后勤”5:4:1的比例划分,其中“医生(技师)”系列中,明确医技科室(检验、病理等)占比约9.5%——通过政策强制规定,确保医技科室薪酬占比,避免被临床、后勤挤压。
三明市已率先落地该政策,明确医技系列工资占全院工资总额的9.5%,后续将逐步推广至全国,从制度层面保障医技人员待遇,缓解“负绩效”压力。
五、行业反思:“负绩效”背后的深层问题——医疗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
“负绩效”本质上反映了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市场化运营”的矛盾:一方面,医院需承担基础医疗、公共卫生等公益性职能(如儿科、传染病科),这些科室创收能力弱;另一方面,医院又需通过市场化运营(科室创收)维持生存,导致“重创收、轻公益”的薪酬导向。
未来,若要彻底解决“负绩效”,需从根源入手:通过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尤其是公益性科室)、优化DRG/DIP付费标准(避免过度扣罚)、改革薪酬分配机制(提高科室绩效留存比例、控制行政后勤规模),让医护人员的收入与工作价值匹配,而非单纯与“创收能力”挂钩——只有保障医护人员的合理待遇,才能留住人才,最终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行业的良性发展。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6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
护理职称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