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金费率下调是行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本源的关键一步。指数基金通过规模效应与政策引导实现成本压缩,货币基金则在收益下行压力下隐性优化成本。
近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持续深化,指数基金与货币基金成本显著降低,这一举措既是监管“让利投资者”政策导向的体现,也是行业竞争加剧下倒逼机构转型的必然结果。以下从两大基金类型成本下降的具体路径、行业影响及未来趋势展开分析。
一、指数基金
1、指数使用费“双降”
2025年4月,中证指数公司及深圳证券信息公司宣布下调指数基金授权费,取消许可使用固定费,基点费率下调20%,季度下限统一调整至2万元/季度。以规模超3万亿元的存量指数基金测算,此举每年可为投资者节省成本约9.6亿元。此外,头部宽基ETF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已降至0.15%、0.05%的“地板价”,降幅超60%,涉及沪深300、中证500等主流指数,合计规模超1万亿元,投资者持有成本每年减少逾50亿元。
2、费率下降的底层逻辑
指数基金成本下降的核心在于规模效应的释放。随着指数基金规模扩大,指数公司维护指数的边际成本降低,为降费提供了空间。同时,监管推动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要求降低ETF做市、登记结算等费用,进一步压缩运营成本。这种“规模-成本”的良性循环,既提升了指数基金的市场竞争力,也加速了被动投资工具的普及。
二、货币基金
1、收益与成本双重挤压
货币基金收益持续走低,主要受宽松货币政策、市场利率下行及同业存款利率下调影响。例如,2024年以来,货币基金底层资产如短期国债、同业存单的收益率普遍下降,直接拉低基金收益。在此背景下,货币基金通过优化管理成本、降低运营费用来维持竞争力。尽管货币基金未直接参与费率改革,但行业整体降费趋势下,其管理费、托管费等隐性成本也在隐性压缩。
2、规模与效率的平衡术
大型货币基金因规模庞大,需配置更多低收益现金类资产以应对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压缩收益空间。而中小机构则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渠道成本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例如,部分货币基金通过与银行协商降低托管费、优化交易系统降低运营成本,间接让利投资者。
三、行业影响
1、基金公司盈利模式重构
费率下降直接压缩基金公司收入,尤其是中小机构面临更大压力。头部公司凭借产品线规模效应及综合成本分摊能力,相对具备更强的抗压性;而中小机构若产品规模不足,短期内或面临盈利挑战,行业分化加剧。但长期来看,倒逼机构优化成本结构,或转向特色化、主动型产品寻求差异化竞争。
2、投资者获得感提升
费率下降显著降低投资者成本,提升长期回报。以指数基金为例,费率每降低0.1%,投资者持有10年的收益可提升约1%。同时,低成本工具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教材精讲视频课程、经典母题、历年真题、模拟试卷、电子资料等,可扫码沉浸式学习~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精讲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经典母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99/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会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79/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押题救命班(考前500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500 |
基金从业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