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基础知识》学习要紧扣大纲分考点层级,用框架法建逻辑,结合实例理解抽象概念,分阶段刷题,注意多选题技巧。做到理解为先、框架为纲、刷题为辅,可高效突破。
《经济基础知识》作为中级经济师考试的必考科目,涵盖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六大模块,内容繁杂且理论性强,考试难度较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高效突破这一 “难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紧扣考试大纲,明确核心考点
考试大纲是《经济基础知识》学习的指南针,2025年考试大纲已明确各章节的考查范围和要求。考生需对照大纲划出 “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级的知识点:
“掌握”级知识点(如需求曲线、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变动规律,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是高频考点,需深入理解并能灵活应用;
“熟悉”级知识点(如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需记忆关键概念和核心逻辑;
“了解”级知识点(如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法律的渊源分类)可简单梳理,避免过度消耗精力。
通过大纲筛选重点,能减少无效学习,将时间集中在分值占比高的内容上。
2、搭建知识框架,建立逻辑联系
《经济基础知识》章节多、知识点零散,需通过“框架法”将内容系统化。
例如经济学基础可按 “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逻辑串联,理解个体经济行为与整体经济运行的关联;
财政模块围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政策”展开,明确税收、国债等收入形式与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支出形式的对应关系,以及财政政策如何调节经济周期。
建议使用思维导图工具绘制各模块框架,标注章节间的衔接点,避免孤立记忆。
3、结合实例理解,化解抽象概念
教材中大量抽象理论若死记硬背,极易混淆。可结合生活实例或工作场景辅助理解。
比如学习“需求价格弹性”时,联想“超市促销降价后,日用品销量大幅增加”的现象,理解“弹性大的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显著”;
掌握“帕累托最优”时,可联系企业资源分配场景 —— 当无法通过调整员工分工使一部分人效率提升而不降低其他人效率时,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对于法律部分的法条,可通过案例分析题强化应用,明确“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的判定标准,避免机械记忆条文。
4、分阶段刷题,强化应试能力
《经济基础知识》题型为单选题和多选题,需通过针对性刷题巩固知识点。
基础阶段:按章节做配套习题,侧重理解知识点的考查方式;
强化阶段:做近5年真题,总结命题规律,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使用” 是高频考点,需掌握不同经济形势下的政策组合;
冲刺阶段:模拟考试环境做套卷,训练答题速度,同时通过错题复盘薄弱环节。
刷题时需注意,多选题“宁缺毋滥”,不确定的选项不选,避免因错选导致整题失分。
总之,《经济基础知识》的学习需 “理解为先,框架为纲,刷题为辅”。结合自身学习节奏,将庞大的知识体系拆解为可消化的模块,再通过反复应用强化掌握,方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经济师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