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教育学基础知识

小学教师资格证 责任编辑:刘建婷 2018-06-04

摘要:为帮助广大考生了解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希赛小编特整理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教育学基础知识,供考生们参考,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重点请持续关注希赛教师资格证考试网。

希赛小编整理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梳理:教育学基础知识,帮助广大考生了解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及出题方向,轻松备考!>>点此注册 获取更多教师资格证备考资料!

第一章 教育基础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一、教育概述(重点)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最早将教和育结合起来用的人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

(2)狭义:以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要素

1、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三)教育的性质(重点)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它具有以下四方面特点:

(1)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4)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这教育者、受教育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不同历史阶段或社会形态,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但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b、教育要受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这时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的作用。

(四)教育的功能

1、根据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根据教育作用的性质: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重点)

(一)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前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二)发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无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教育内容以生活经验为主,内容贫乏;

教育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等;

教育权力平等,男女教育有别的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水平低,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场所以及组织形式;

教育与原始宗教仪式有着紧密联系。

2、古代社会的教育

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两个时期。

(1)奴隶社会教育

中国,专门的施教机构产生,如我国夏、商、西周“庠”“序”“校”

西方:古希腊:雅典(显著特点: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和斯巴达(显著特点:军事教育)

古印度:宗教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所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宗教教育盛行

古埃及:设置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2)封建社会的教育

中国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发展,百家争鸣,其中儒墨为显学

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教育政策和“察举制”的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教育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

隋唐:科举

宋代: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八股文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西方:教会学校和骑士学校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能够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标志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宗教性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1)新特点:

终生化: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补充: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

(2)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重点)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第一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

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

信息革命:高等教育大众化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即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重点)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并非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决定着受教育权

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可以促进民主

(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或观念文化(校园文化的核心)和制度(规范)文化。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如家长的期待等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

激励作用

评价作用: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代表人物:奥古斯汀、托马斯·阿奎那

2、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从个人本位的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奇等

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无目的。

(四)教育目的的层次

1、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3、教师的教学目标

(五)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主要依据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

(3)实现的根本途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五、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学制:是一个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的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为制度化的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也是一种实体化的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主体的确定

教育对象相对稳定

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

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由以上因素结合而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2、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标志: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

制度化教育的特征:

①对入学资格 有严格的要求;

②明确的修业年限:

③规范的教学组织;

④整体一贯的课程设置;

⑤严格的管理制度:

⑥专业化的教育人员:

⑦具有固定的教学场所。

3、非制度化的教育

指出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库姆斯等人的非正规教育

伊里奇:非学校化观念

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欧洲,如英、法、西德

2、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学制

3、分支型学制: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介于双轨与单轨之间的学制

(四)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1、我国当前的学制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育人为本(根本要求)

改革创新(动力)

促进公平(基本教育政策)

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两基本、一进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在学制方面,《纲要》按照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制方面的发展任务,主要有:

1、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2、是巩固前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3、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4、把职业教育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6、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7、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希赛2018幼儿 | 小学 |   中学笔试+面试网络网络班火热招生中!网络课堂+课程录播+在线答疑+真题模拟,涵盖90%考试知识点!>>点此试听!咨询热线:400-111-9811。咨询QQ:1431451852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网站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流程是怎样的?
>>2018下半年报考教师资格证对所学专业有要求么?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

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
咨询在线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