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中,简答题占了30分,是需要重点备考的题型。以下是希赛网教师资格频道整理的“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100题(26-50题)”,供各位考生参考。内容详情如下:
26. 影响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7.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28.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4)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9. 简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根据教师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的差异,可以把教师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30. 简述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31. 感觉的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联觉效应;
(4)感觉后效。
32. 简述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3.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思维量越多,流畅性越好;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
(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
34.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5. 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36. 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到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上;
(4)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有意识地、主动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37.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2)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3)学习程度;
(4)材料序列对遗忘的影响。
38.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1)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
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具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
(2)联系
情绪是感情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是在大量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之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通过情绪表达出来的;
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情绪受已经形成的情感及其特点的制约。
39. 意志的基本特征。
(1)意志有明确的目的性;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40. 简述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4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42. 简述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43. 简述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但暴躁易怒、脾气急、易感情用事、好冲动;
(2)多血质,表现为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际、能说会道、适应性强,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粗枝大叶;
(3)粘液质,表现为安静、稳重、踏实、反应性低、自制力强、话少、适于从事细心、程序化的学习,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气;
(4)抑郁质,表现为行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应迟钝、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性格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44. 简述印象形成效应包括哪些内容。
(1)社会刻板效应;
(2)晕轮效应;
(3)首因效应;
(4)近因效应;
(5)投射效应。
45. 简述课程的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鲁纳等;
(2)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
(3)社会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有布拉梅尔德等。
46. 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根究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2)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
47.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的发展要与学生个体发展交织在一起;
(4)科学文化知识是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
48.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9.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6)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50.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1)确定研究课题;
(2)文献检索;
(3)提出研究假设;
(4)制订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
(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
(6)得出结论;
(7)撰写成文。
推荐阅读:
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去领取